欧根

那墨研创
2025-09-22
来源:那墨研创

在云南近现代革命史上,有一位白族儿女始终以赤诚之心追随党,在抗日救亡、地下斗争、武装起义、政权建设与民族工作的征程中留下了坚实足迹。他就是欧根(1918~1983),原名欧阳根厚,小名燕元,字德荫,笔名沙袋,剑川金华南门街人。他的一生,是为云南人民解放与发展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对党忠诚、坚韧不拔的一生。

青年觉醒:投身抗日救亡洪流

1936 年秋,怀揣求知与报国理想的欧根考入云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彼时,抗日烽火已燃遍中华大地,爱国青年纷纷投身救亡运动。1937 年,他毅然加入 “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 “抗先”),将青春热血融入民族救亡的伟大事业。

1938 年,“抗先” 与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合并为 “民先”,欧根凭借坚定的信仰与出色的组织能力,当选云大附中 “民先” 大队长,成为附中进步学生运动的核心骨干。同年 9 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

当时,云大附中疏散至路南(今石林),欧根没有局限于校园活动,而是主动深入农村。他与同学们一道,克服语言与文化差异,与路南少数民族群众拉家常、讲形势,将抗日救亡的火种播撒到乡村角落。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深刻理解了民众力量的重要性,更为后续 “民先” 组织在路南的发展筑牢了群众基础,也让他与云南少数民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隐蔽战线:以笔为枪,暗筑堡垒

1939 年 9 月,根据云南省工委的部署,欧根以《云南日报》记者的身份打入国民党舆论阵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报社的十余年间,他历任记者、副股长、股长、采访部主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总编及编辑专员等职,身份不断变化,但为党工作的初心始终未改。

他充分利用报纸平台,在《南风》《战时知识》《文化岗位》等副刊上发表大量进步文章,巧妙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真面目。作为报社地下党支部书记,他还肩负着昆明文化界统战工作的重任:与刘浩、严达夫、马仲明等发起组织外勤记者联谊会,团结新闻界进步力量;深入调查国民党地方科长以上人员情况,争取关键人物,为党组织获取核心机密情报;更善于利用蒋介石与云南地方当权派的矛盾,通过《云南日报》向大后方人民传递中共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

“皖南事变” 后,国民党反动派加大了对进步力量的镇压力度,地下工作陷入险境。欧根遵照省工委指示,冒着生命危险秘密联络分散到滇西北地区的地下党员,为中共后续在滇西北开展斗争搭建了联络网络,在白色恐怖中守住了党的秘密战线。

统战与武装:为解放云南铺路

1941 年初,欧根回到故乡剑川,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团结当地知识青年,传播进步思想。他深知,唤醒民众觉醒是革命成功的根基,这次返乡活动为后来剑川 “四二” 起义奠定了思想与群众基础。

1943 年 9 月,云南地方当权派希望与中共中央建立联系,省工委将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欧根。他以《云南日报》记者身份为掩护,携带密码远赴重庆,直接向董必武汇报工作;随后又带着董必武的指示密码与口头指示安全返回昆明,圆满完成了这一关乎云南地下党发展的重要任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曙光初现,却又面临内战阴云。欧根积极在民主人士中开展统战工作,与闻一多、张奚若、楚图南、吴晗等知名学者建立密切联系,共同发起反内战、反独裁的斗争。“一二・一” 运动中,他奔走呼号;“李闻惨案” 发生后,他默默承担起协助处理烈士身后事宜的重任,以行动践行着统一战线的使命。此后,他又成为党与 “民盟” 及张冲之间的重要联络人,在反蒋统一战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45 年 10 月,蒋介石迫使龙云下台,特务进驻《云南日报》,公开宣传党的主张已无可能。欧根遵照党组织指示留任报社,转入更隐蔽的地下工作,继续联络各地党组织,为武装斗争积蓄力量。1946 年,他转到南箐中学任教,期间协助朱家璧、张子斋等人沟通 “回国开展武装斗争” 事宜,并于 1946 年 8 月赴仰光商谈具体计划。1948 年 1 月,他奉省工委指示返回剑川,留在滇西北工作,同年 5 月任滇西工委副书记,正式投身武装斗争的筹备工作。

武装起义:剑川烽火照滇西

1949 年 3 月,滇西工委在剑川召开会议,经过周密研判,认为剑川已具备武装起义条件。会议通过剑川起义计划,决定由欧根代表滇西工委直接领导起义。在滇西工委的统筹与剑川县委的细致安排下,1949 年 4 月 2 日,剑川 “四二” 武装起义爆发,首战告捷,建立了滇西地区早期的人民武装政权,为云南解放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起义后,滇西工委于 5 月下旬决定建立后勤总部,欧根兼任总部主任,为部队解决物资供应难题。6 月,他任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前线委员,彼时他已体弱多病,却坚持与战士们一道辗转于崇山峻岭间,同甘共苦。二次攻城、解放滇西财源重镇乔后、歼灭 “共革盟” 独立四支队…… 每一场战斗中,都能看到他指挥的身影。1949 年 10 月反 “围剿” 战斗中,国民党保安团已攻入剑川城西门,形势危急,欧根却始终从容不迫,直至从东门安全撤出,以镇定自若稳定了部队军心,展现出卓越的军事素养与临危不乱的胆识。

1949 年 7 月,欧根当选滇桂黔边区党委执行委员;9 月,经中央批准,他任滇西北地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及行署专员。担任专员期间,他将工作重心转向政权建设:组织群众支援部队反 “围剿”,恢复生产、疏通商品流通以扩大财源,更将民族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 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主持制定一系列加强滇西北各民族团结的具体政策,为多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1949 年 12 月,卢汉宣布云南起义后,欧根奉命前往大理负责接管工作,妥善处理部队进驻与政权接收的具体事务。随后,他又参与丽江、大理、保山三个地委及行政专员公署的组建工作,为人民政权顺利接管滇西北地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风雨坚守:忍辱负重护初心

1950 年后,欧根先后担任丽江地委书记、副书记、行署专员。他模范执行中央 “团结第一,工作第二” 的指示,积极促进外来干部与当地干部团结共事,推动丽江地区各项事业稳步发展。1951 年,剑川、丽江发生地震,他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与灾民同吃同住,带领群众重建家园,用行动诠释了 “人民公仆” 的内涵。

1953 年 10 月,欧根调往中央民委,任委员、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54 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然而,此时党内 “极左” 思想逐渐升级,云南地下党与边纵部队遭到无端 “清理”,被诬蔑为 “严重不纯”“地主武装”,许多忠于革命的同志蒙受冤屈。在沉重的政治压力下,欧根始终坚信 “事实终将大白于天下”,他以党的事业为重,忍辱负重,坚持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将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如实向中央反映,为党制定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1956 年,欧根调回大理,任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第一书记、州长。赴任前,谢富治以 “少数民族干部还需要进一步锻炼培养” 为借口,强行要求他 “重大事务先遵照某副书记意见”;加之当时接连开展的反 “地方民族主义” 运动,使得 1956 至 1961 年间,欧根陷入了极为困难的领导困境。1959 至 1960 年,剑川发生粮荒,出现肿病死人的情况,欧根心情沉重,经实地调查后暂行批示调拨 5 万斤大米救灾,却被某副书记斥为 “替富裕农民说话”“右倾表现”,强令收回大米。即便如此,他仍始终心系群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百姓争取利益。

晚晴映辉:鞠躬尽瘁终一生

“文化大革命” 期间,欧根遭受了残酷的迫害与凌辱,但他始终坚守党的利益与原则,从未动摇信仰。1972 年,他恢复工作,先后任大理州委副书记、书记,州革委会副主任、主任。面对复杂的政治局面,他坚持党性原则,自觉服从党的纪律,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承担责任;他顾大局、讲团结,竭尽全力保护干部,为减少 “文革” 对大理地区的破坏作出了努力。

1979 年,欧根调往云南省民委任副主任,后当选为云南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及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欧根精神焕发,全身心投入工作:他认真负责地推动云南法制建设,为完善地方立法贡献力量;同时积极为遭受迫害的革命同志奔走呼号,促使张保全、赵鼎灿、杨树昌等同志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让正义得以伸张。

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中的老共产党员,欧根在全省各族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是极具影响力的民族干部。他一生致力于党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为云南输送了大批优秀民族干部;他始终重视加强云南各民族间的兄弟般团结,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在云南法制健全工作中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正当欧根希望继续为党和人民多作贡献之时,疾病却悄然袭来。1983 年 12 月 31 日,他因病在昆明逝世,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为党奋斗的征程上。

欧根同志逝世后,老友张子斋以挽联缅怀他:“一分热发一分光,四十余年斗志昂。神注平凡崇实践,貌虽柔弱内刚强。襟怀坦荡无城府,名位升沉不较量。珍重晚晴曾共勉,奈何先逝永参商”。马曜教授则评价他:“一生艰苦朴实,个性祥和,待人厚道,处事持重”“勇于自我批评,从不诿过于人,从不以权谋私”。

欧根同志用一生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他将自己的清白与忠诚永远留在了生养他的剑川大地,留在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云南热土上。他的精神如同滇西的苍洱山水,永远滋养着后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云南儿女为家乡的繁荣发展、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阅读8
分享
下一篇:苏竞存
上一篇:王以中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