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竞存

那墨研创
2025-09-22
来源:那墨研创

苏竞存(1915~1994),白族,云南剑川金华南门人,我国现代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始终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从少年时的体育爱好者,到深耕体育教育领域的学者与管理者,用毕生精力为我国学校体育体系构建、体育学科建设与体育文化传承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早年砥砺:体育启蒙与学术奠基

苏竞存的体育情怀,早在少年时期便已萌芽。他自幼热爱各类体育活动,对运动的热情与天赋在求学阶段逐渐显现。1931 年,他就读于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时,便主动加入学校足球队与网球队,凭借出色的运动素养成为团队核心。同年,他与同伴携手出战昆明市网球公开赛,一举斩获男子双打冠军,这一成绩不仅是他体育生涯的早期高光,更坚定了他投身体育领域的决心。

1934 年,苏竞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开启了系统的体育专业学习之路。由于早年打下的扎实英文基础,他在大学二年级时便具备了翻译外国体育资料的能力 —— 这一技能不仅让他更早接触到国际体育教育前沿理念,更为他日后引介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埋下伏笔。

烽火耕耘:战乱中的体育教育坚守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师范大学被迫停课,苏竞存的学业也随之中断。但他并未因战乱停下脚步,而是选择与我国现代体育教育先驱马约翰、牟作云、王英杰等先生一同返回云南,担任体育师范教师。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深知 “体育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国家强”,始终坚守在体育教育一线,为云南培养了首批专业体育师资,用体育精神为战时青年注入力量。

1939 年,战局稍缓,苏竞存重返北平师范大学完成学业。1940 年毕业后,他受聘于西北师范学院(今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系,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同时进入该院教育研究所攻读教育与体育研究生学位,开启 “教学 + 科研” 双轨发展的学术生涯。1942 年,他有幸师承我国著名教育家、体育家袁敦礼先生,在袁先生的指导下主讲《体育原理》等核心课程,正式涉足体育理论研究领域 —— 这一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体育教育思想,更让他成为我国早期体育理论体系的重要构建者之一。

1942 年至 1949 年,苏竞存的足迹遍布多所院校:他先后在西北师范学院体育系、云南体育专科学校、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还同时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兼课。在动荡的年代里,他始终以 “传道授业” 为己任,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储备了大量专业人才。

建国拓新:构建全国学校体育体系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学校体育事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苏竞存也迎来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事业阶段。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中、小学体育事业的开拓工作,1951 年调任中央教育部体育指导员,同时兼任教学工作,成为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参与者。

此后,他历任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部体育处副处长、处长,全面负责全国学校体育的管理与指导工作。1957 年,苏竞存加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以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推动学校体育事业规范化发展:

制度建设:他牵头参与主持制定我国首部学校体育规章制度,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教材编纂:主编我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填补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学校体育教材统一化的空白;

学科发展:在体育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改革等领域持续发力,通过发表大量学术文章,系统引介与推广国外先进学校体育经验,为我国现代学校体育体系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他还积极参与体育社会事务,曾被推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务委员、全国网球协会副主席,深度参与制定《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 “劳卫制”),并率先开展学校体育史与体育理论研究,为我国体育事业的系统化、科学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晚岁笃行:深耕学术与薪火传承

1971 年,苏竞存调任安徽省体委副主任,虽远离中央核心岗位,但他对体育事业的热忱丝毫未减。1977 年起,他留任安徽体育科学研究所顾问,将工作重心转向体育学术研究与实践指导:

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教育大辞典》中 “学校体育” 相关条目的撰写,为我国体育与教育类权威工具书的编纂贡献力量;

参与并指导《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修订与出版,该标准成为此后数十年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核心依据;

牵头开展全国少年体质调查研究,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第一手数据;

先后出版《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思想史》等专著,系统梳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脉络,构建了学校体育思想的理论框架。

1980 年至 1988 年,已是花甲之年的苏竞存仍身兼数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理论学会副主任、《体育科学》杂志副主编、中国体育史学会理事、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同时担任国家教委教材审定委员会顾问、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材编审委员会顾问、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材编写顾问及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客座教授。他以 “老当益壮” 的精神,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体育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中,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界的 “活教材”。

巨星陨落:一生奉献的体育丰碑

1994 年 7 月 8 日,苏竞存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 79 岁。这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中国体育事业的白族先驱,用 79 年的人生轨迹,诠释了 “体育教育者” 的责任与坚守 —— 他从云南剑川的少年运动员起步,成长为我国学校体育体系的构建者、体育理论的研究者、体育人才的培养者,每一个身份背后,都承载着他对体育事业的赤诚与热爱。

苏竞存先生的一生,是中国现代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他留下的不仅是《学校体育思想史》等学术著作、全国统一的体育教材与制度,更有一种 “以体育人、以体育强国” 的精神传承 —— 这种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体育教育工作者,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接续奋斗。

阅读4
分享
下一篇:杨绩昭
上一篇:欧根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