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中(1921~1994),出生于剑川金华北门街,是一位植根云南大地、奉献革命与建设事业的白族优秀干部。他的一生,始终与国家救亡图存、民族独立解放及边疆发展建设紧密相连,以坚定的信仰、无畏的担当和无私的奉献,在滇云大地上书写了动人的革命篇章。
投身救亡:在信仰指引下启航
抗战初期,年轻的王以中远赴昆明求学。彼时,国家危难当头,在中国共产党进步思想的感召下,他毅然挣脱封建礼教的桎梏与封建家庭的束缚,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在真理的光芒中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他深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于 1938 年加入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 12 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启了以革命为毕生事业的征程。
在云大附中期间,王以中肩负起组织赋予的重任,担任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队长与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他以校园为阵地,向青年学生传播革命思想,凝聚抗日力量,成为昆明青年学生中坚定的革命火种传播者。
隐蔽斗争:在复杂环境中扎根
1941 年 “皖南事变” 后,革命形势趋于严峻。遵照党组织 “隐蔽精干” 的方针,王以中奉命转学至呈贡育侨中学,暗中承担起联络育侨中学、昆华女中、昆华工校地下党组织的重任。他以学生身份为掩护,在白色恐怖下谨慎地维系着党组织的联系,确保革命力量不被打散。
不久,党组织又派他回到家乡剑川,以中学教师的身份为 “伪装” 开展地下工作。在剑川中学,他不仅教书育人,更将课堂作为革命思想传播的窗口,向学生们宣讲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真理,许多青年学生正是在他的启蒙下,踏上了革命道路。王以中也因此成为剑川青年投身革命的重要引路人。
之后,他再次奉调返回昆明,先后打入《民国日报》和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以记者、编辑的公开身份为掩护,他巧妙地在新闻报道中传递进步声音,搜集重要情报,为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敌人的 “眼皮底下” 筑起了一道隐蔽的革命防线。
扎根民族地区:点燃滇西革命烽火
1944 年,王以中被派往彝族人口较多的峨山县开展工作。他以峨山中学为工作基点,深入学生群体,用革命理想感召青年,引导一大批彝族、汉族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46 年中共峨山县工委成立,他当选为第一任第一书记,为峨山革命斗争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947 年,王以中奉命前往滇西开辟工作,担任滇西工委委员。滇西工委经过分析,决定以受党影响较深、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剑川县为中心推进工作,王以中遂兼任剑川县工委第一任书记。此后,他的足迹又延伸至纳西族聚居的丽江,以及藏族、傈僳族集中的中甸、维西等县,成为多民族地区革命工作的开拓者。
在剑川,王以中以剑川中学教导主任的身份,与滇西工委其他在校党员紧密协作,团结思想进步的校长李岳嵩,将剑川中学打造成培养革命骨干的 “摇篮”。他还积极争取进步人士支持 —— 其中包括他的岳父、县教育局长赵螽象,通过这一渠道将大批地下党员、“民青” 成员派往各乡镇小学,让这些基层学校成为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人才的秘密基地。
与此同时,王以中深入农村,组织农民开展反 “三征”(征粮、征款、征兵)运动,秘密发展 “农抗” 会员;在县城建立 “青年联谊会”,吸纳进步青年加入 “民青”;他还直接领导了支援兰州抗震救灾、永丰河决堤抢险及反政治迫害等斗争,并在党的外围组织中发展新党员。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滇西工委在剑川建立起县、区两级党委和一批党支部,为后续开展武装斗争筑牢了根基。
1949 年初,王以中与滇西工委的黄平、欧根携手,成功组织领导了剑川 “四二” 武装起义,一举解放了滇西北第一座县城,为滇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响了关键一枪。
在藏族地区工作期间,王以中更是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与胆识。他与其他党员一道,建立了边纵第一支藏族骑兵大队,壮大了民族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一次,他奉命前往中甸与藏族上层谈判和平解放中甸事宜,返回途中遭遇敌人伏击。面对危急局面,他沉着镇定,凭借机智勇敢的应变措施,最终带领队伍化险为夷,为中甸和平解放扫除了障碍。
建设边疆:在不同岗位上践行使命
1949 年 9 月,王以中任滇西北地委委员、地委组织部长、副专员,同时担任边纵第七支队前线委员,成为滇西北革命武装、革命根据地和人民政府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滇西北的解放与初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年 10 月,党组织派他随朱家璧率领的边纵西进部队前往保山地区开展工作,任党的滇西工作组副组长和滇西临时解放委员会副主任。他积极与侨党党员、保山地下党合作,组建边纵七支队三十六团,成功解放了龙陵、腾冲两县。1949 年 12 月卢汉起义后,保山地委正式建立,王以中出任首任地委书记,为保山地区的政权建设拉开序幕。
1950 年 3 月,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进入云南,与边纵胜利会师。此后,王以中改任保山地委副书记、地委组织部长、行署副专员、专员。他模范执行党的 “团结第一,工作第二” 方针,与同志们一道投身保山地区的建设:组织征粮保障供给,开展剿匪巩固政权,动员群众支援抗美援朝,助力援藏工作推进,推动土地改革惠及农民,同时积极开辟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保山地区的民族团结日益巩固,边疆局势保持稳定,更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耕民生与教育:为云南发展倾注心力
1955 年,王以中调任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党组副书记、办公厅主任,在省级行政岗位上为云南的政务运转贡献力量。1956 年,他调任云南民族学院,先后担任党组书记、党委书记、院长。彼时的云南民族学院尚是一所普通的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学校,王以中上任后,积极倡导改革与发展,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至 1977 年,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全面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他的付出,为云南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干部队伍与民族科技专业队伍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9 年,王以中调任云南省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他深知文化建设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全省各级文化行政机构的建立,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确保全省各乡镇文化站的人员、经费完全到位,真正实现了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981 年,当他得知家乡剑川作为滇西革命老区,长期因经济困难未能建盖电影院,群众只能在露天看电影时,主动奔走协调,为剑川争取到 50 万元资金,帮助家乡建成了一座能容纳千人的新型影剧院。这件事至今仍被剑川人民津津乐道,成为他心系民生的生动写照。
1983 年,王以中调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在这一岗位上,他聚焦民族立法工作,致力于完善和发展云南民族自治事业,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的理念。
一生本色:白族人民的楷模
从青年投身革命到晚年坚守岗位,王以中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珍视团结。他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对党组织分配的任务从不讨价还价,总能知难而上;即便受到委屈,也能忍辱负重,坚守初心。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他立场坚定,敢于直言,从不随波逐流。
他胸怀宽阔,为人正直,作风民主,始终把爱护干部、团结同志放在重要位置,尤其善于团结党外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民族上层人士合作共事。在白族地区工作时,他尊重并支持外来干部;在其他民族地区工作时,他又能主动尊重和支持当地民族干部,真正做到了 “入乡随俗、与民同心”。
一生之中,王以中始终保持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的本色,以身作则,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以权谋私。他用毕生的实践,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也赢得了 “白族人民的好干部” 这一饱含敬意的赞誉。他的精神,如同滇西的苍山雪、洱海月,永远照耀着云南的边疆大地,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