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上 "心系长江水,魂伴华山松" 的对联,恰如白族水文学家杨绩昭(1912~1993)一生的隐喻。这位从云南剑川走出的学者,将毕生心血倾注于长江水文事业,用精准的观测数据和严谨的科学分析,为共和国的水利工程筑牢了根基。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的评价 "为祖国的建设和长江水文水资源开发事业的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正是他 81 载人生的生动注脚。
烽火淬炼的水利初心
1912 年,杨绩昭诞生于剑川金华早街的白族家庭。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他怀揣 "科学救国" 的理想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36 年 6 月毕业后即投身水利事业。时值国家危难之际,他先后在扬子江水利委员会第二设计测量队、湘桂水道工程处等机构奔波,在岷江、嘉陵江流域开展水文勘测。那些在战火中积累的第一手数据,成为后来长江流域规划的珍贵基础。
1945 年,杨绩昭远赴美国依阿华大学深造。这所拥有全美顶尖水力学研究所(IIHR)的学府,曾培养出林秉南、钱宁等水利界泰斗。在丹佛城的两年研修中,他系统掌握了现代水文监测技术与河流动力学理论,为日后将国际先进经验本土化埋下伏笔。1947 年归国时,他带回的不仅是学术成果,更有 "水利工程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的科学信念。
治江蓝图的水文基石
1949 年后,随着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改组为长江水利委员会(1950 年成立),杨绩昭的事业迎来新的征程。他历任长江水利工程总局工程师、水文总站主任、测验处处长等职,在 1956 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成立后,更深度参与了流域水利规划的核心工作。从四级工程师到长江水利水电科学院副总工程师、水文局技术顾问,他的职业轨迹与新中国长江治理史同步延伸。
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论证阶段,杨绩昭带领团队对汉江流域 58 个水文站的长系列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为水库库容设计和运行调度提供了关键依据。针对三峡工程泥沙问题这一世界性难题,他参与审查的 "蓄清排浑" 运用方案,为 1988 年工程可行性论证提供了重要支撑。葛洲坝、陆水等大型水利枢纽的水文分析计算中,都留下了他严谨把关的痕迹,同事们记得他 "对每一组数据都要反复核验三次" 的工作常态。
作为长江水文站网建设的奠基人之一,杨绩昭主导拟定的水文观测体系,覆盖了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的 117 个水文站和 199 个水位站。他推动建立的水文资料整编规范,使长江流域积累了近 3.5 万站年的完整观测资料,成为水利工程设计的 "数据宝库"。在组织部委重大科研项目时,他始终保持国际视野,80 年代末期虽年老多病,仍坚持翻译外国水文文献,为技术革新搭建桥梁。
江河不朽的精神坐标
杨绩昭的专业成就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他先后担任湖北省第三届政协委员、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参政议政中继续践行 "水利为民" 的理念。长江水利委员会评价他 "工作勤奋,为人正派,作风民主,平易近人",这些品质在日常工作中处处体现 —— 年轻工程师常回忆起他 "把办公室灯光亮到最晚" 的身影,以及耐心指导时说的 "水文数据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下游有千万人的安危"。
1993 年,这位将一生献给长江的学者溘然长逝。遵照遗愿,家人将他的骨灰送回剑川安葬,让这位白族儿子终于回到了故乡的怀抱。墓碑上的对联不仅镌刻着他与长江的不解之缘,更彰显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 "以身许国,叶落归根" 的家国情怀。
从金沙江畔的少年到长江水文的奠基者,杨绩昭用一生诠释了何为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参与建立的水文监测体系仍在守护江河安澜,他推动的技术规范仍在指导工程实践,而他 "严谨求实、心系家国" 的精神,更如同长江奔流不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水利人。正如他生前常说的:"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脾气,我们要做的就是读懂它、尊重它、守护它。" 这份对江河的敬畏与热爱,正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