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北的群山之间,白族学者杨受之(1900~1968)以四十载教学生涯,在动荡年代点燃了边疆教育的火种。这位原名杨天祜的剑川子弟,用生命践行着 "经师与人师并重" 的教育理想,其生平恰如一部浓缩的滇西近代教育发展史。
启蒙岁月与学术求索
1900 年,杨受之出生于剑川金华东门街的白族家庭。这片被称为 "文献名邦" 的土地,自古便有重教兴文的传统。1912 年,他踏入剑川金华高等小学,开启了求学之路。1918 年考入丽属联合中学后,与后来成为 "南中泰斗、滇史巨擘" 的方国瑜等人为同窗契友,共同沐浴新知的阳光。这段时光培养了他对文史的浓厚兴趣,更奠定了其学术根基。
1922 年中学毕业后,受五四运动新思潮激荡,杨受之回到金华高等小学任教,成为传播新文化的先锋。他在课堂上引入白话文,讲述时事新闻,让封闭的边陲学子首次接触到外面的世界。1924 年,才华横溢的他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却因家境贫寒未能成行,最终选择了云南高等师范文史班 —— 这所由五华书院演变而来的学府,当时正成为云南进步思想的摇篮。
在师范求学期间,杨受之的社会责任感日益觉醒。作为云南省学生联合会总干事,他积极组织声援 1925 年上海五卅运动的集会游行,成为云南青年努力会领导下反帝爱国运动的骨干力量。1926 年,他又参与反对学校当局扣减公费的罢课斗争,展现出坚定的抗争精神。滇军内战导致学校停课后,幸得云南文化名人赵藩引荐,他进入云南省图书馆任职,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潜心钻研,学识日渐精进。
教育深耕与边疆坚守
1927 年秋,杨受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涯,受聘于省立大理第二中学教授文史。次年转至省立丽江中学,在这里留下了他教育实践的重要印记。他率先在课堂上讲解鲁迅的《狂人日记》,用文学启蒙唤醒边疆青年的批判意识,成为新文化在滇西北的重要传播者。
1933 年夏,杨受之返回昆明,先后在双塔中学、昆华农校、云南陆军军医学校及云南大学医学系任教,教学领域从文史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1942 年,出于对丽江教育事业的牵挂,他再次回到丽江中学执教,此时的他已成为滇西北教育界的中坚力量。
1945 年,应剑川县长张开琼之邀,杨受之出任县教育局长。任职期间,他冲破阻力,将一批进步青年安排到小学任教,为边疆基础教育注入新活力。这种革新举措虽与当局产生分歧,迫使他于 1927 年重返丽江中学,但这批青年教师后来大多成为当地教育的骨干力量,印证了他的远见卓识。
时代沉浮与精神不朽
1949 年剑川解放后,杨受之欣然返乡,参与创建剑川县人民中学(后改称剑川中学),为新政权下的边疆教育事业擘画蓝图。1955 年剑川高中停办后,他再度调往丽江中学,继续坚守讲台。1963 年,凭借深厚的学识和卓著的贡献,他当选为云南省第三届政协委员,这是对其学术地位的高度认可。
然而好景不长,1966 年 "文化大革命" 爆发,这位毕生钻研宋明学术思想、对《小学》颇有建树的学者,被诬为 "反动学术权威",遭受了残酷迫害。1968 年 11 月,杨受之含冤离世,一代教育大家未能见证阴霾散去的时刻。
历史终将还以公正。1978 年 12 月,丽江地区中学为杨受之召开隆重追悼会,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他的骨灰被安葬在丽江革命公墓,与那些为理想献身的英烈相伴,彰显了党和人民对这位教育先驱的崇高敬意。
杨受之四十余年的教育生涯,始终秉持 "教书育人,敬业奉献" 的教风,在滇西北这片多民族土地上播撒文化火种。他既是传统学术的继承者,深入研究宋明理学的义理精髓;又是新文化的传播者,最早将鲁迅作品引入边疆课堂;更是教育公平的践行者,为进步青年开辟成长通道。如今,剑川 "文献名邦" 的薪火相传,丽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对这位白族教育家最好的纪念 —— 他播下的种子,早已在滇西北的群山间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