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民生

那墨研创
2025-09-22
来源:那墨研创

苏民生(1896~1988),这位镌刻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与教育史上的白族学者,以多重身份在艺苑留下了深刻足迹。他原名廷桢,文名苏霖,号澜沧子、金沙、老君山人,籍贯为云南剑川城南门忠义巷,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集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于一身,其生平与成就被载入《中国艺术家辞典》,为后世留下了清晰的学术剪影。

辗转求索:从西南一隅到东瀛学苑

苏民生的求学之路,自年少时便充满了跨地域的探索色彩。7 岁时,他启蒙于传统私塾,打下了传统文化的根基;8 岁远赴湖南衡山,投奔三伯父继续学业,开启了走出家乡的第一步。1905 年,他先后在长沙铜元局、沅陵县龙泉寺接受教育,接触到更为广阔的知识世界。1908 年,三伯父逝世后,苏民生踏上回乡之路,却未中断学业,于 1909 年考入剑川高等小学,1910 年又考入大理省立二中,在云南本土完成了系统的基础教育。

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后,苏民生前往昆明,进入双塔工业中等专科学校学习,拓宽了知识领域。1913 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留日预备班,随后赴日深造,进入日本高等师范英语系。正是在日本求学期间,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艺术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1919 年,苏民生考入日本京都大学哲学系,将研究方向聚焦于美学与美术史,学术视野进一步开阔。在此期间,他创作的反映云贵高原风貌的小幅钢笔画,以笔力厚重、创意独特的风格,展现出对故乡山水的深情与独特的艺术表达力。

杏坛执教与学术深耕:播撒美术火种

1925 年,苏民生学成归国,抵达北京,开启了他在教育与学术领域的深耕之旅。他首先在孔德学校任教,讲授西洋美术史,同时教授素描与国文,将自己在海外习得的美术知识与传统国文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如此,他还参与创办了中法大学孔德学院,并在学院建成后担任教授,积极向国内介绍新兴美术理论以及日本学界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成果,为当时的美术界带来了新鲜的学术视角。

在教学之余,苏民生致力于美术理论的传播与翻译工作。他讲授日本学者植田寿藏的《近代绘画思潮论》,将国外先进的绘画思潮引入课堂;同时,他翻译了法国学者居友的部分美术论著以及福尔的《西洋美术史》,为国内美术界了解西方美术理论搭建了桥梁。在此期间,他还发表了《游居鉴赏录》等美术著作,主编孔德学院《云岗》专刊,以文字为载体分享自己的美术见解与研究成果。

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苏民生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女子师范学院、国立北平艺术学校、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担任美学和美术史讲师,足迹遍布北平的高等学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热爱美术的学子。他还曾携自己的书法作品参加北平艺专书画展,展现出在书法创作上的造诣;并撰写《日本重游印象记》,记录自己对日本的再访观感。

时代变迁中的坚守:笔耕不辍的学者

抗战胜利后,苏民生前往天津,在国立体育专科学校任教,继续坚守教育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工作经历虽有调整,却始终未离开学术与教育领域。他曾担任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资料室主任,同时讲授《文心雕龙》,将古典文学与美术教育相融合;之后调任中国美术研究所任资料组组长,专注于美术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为美术研究的基础建设贡献力量。

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苏民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兼具深度与广度的著作。在美术研究领域,他著有《雄浑的国民精神和六艺》《文艺上的感伤主义和形式主义》《印度・中国・日本美术异同论》《老子美学》《绘事后素论》《论湖北十画家画展》《并行而不相悖-论中西画不应有门户之见》《略论抽象主义》《论钱南园之诗书画》等作品,涵盖了美术与国民精神、文艺思潮、中外美术比较、传统美学思想、绘画实践评论等多个方面,展现出渊博的学识与独到的见解。此外,他还与刘亚兰合作翻译了《苏联绘画史》,进一步丰富了国内对外国美术史的认知。

除了美术相关著作,苏民生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成就。他的白话诗、散文、随论作品个性鲜明,文笔流畅,且极具思想性,代表作包括《阜外杂记》《游居摘录》《回忆录》《渤碣窝诗文集》《榆树馆日记》等,这些作品不仅是他个人生活与思想的记录,也从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文化氛围。

1988 年 2 月,苏民生走完了他 93 载的人生历程,逝世于北京,后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位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白族学者,以一生的坚守与耕耘,在美术教育、美术史研究、美术评论等多个领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学术精神与艺术情怀,至今仍为美术界所铭记。

阅读2
分享
下一篇:杨萃贤
上一篇:杨受之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