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德

那墨研创
2025-09-22
来源:那墨研创

在白族文化的璀璨星空中,张明德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白族音乐的执着热爱,成为了白族人民心中永恒的 “白曲大爹”“三弦伯伯”。

张明德,1900 年出生于剑川东岭斑洞河村。家境的贫寒让他早早地告别了校园,年仅十岁便不得不辍学回家,承担起放猪、学木工、盘田等繁重的劳动。青年时期,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兵役,他又不得不离乡背井,过上了四处流浪的生活。然而,正是这些苦难的经历,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张明德从小就受到白族弦歌的熏陶,那悠扬的旋律、动人的歌声,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后来,他拜 “本子曲” 著名艺人王恩兆为师,勤奋刻苦地学习弹奏三弦和演唱白曲。出师后,他不仅能够熟练地演唱传统曲目,还开始自编、自弹、自唱,成为了一名才华横溢的白族歌手。他所弹唱的《鸿雁带书》《山伯英台》《出门调》《五更曲》等白族 “本子曲”,以其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歌词和真挚的情感,深受白族群众的喜爱。

张明德对音乐的热爱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他嗜曲如命,爱弦胜友,即使在劳动的时候,也总是三弦不离身,白曲不离口。他的弹唱吐词清晰,感情真挚,能够将每一首曲子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了民间歌手中的佼佼者。然而,在那个 “弹弦唱曲下九流” 的旧社会,他却受尽了凌辱和歧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

1949 年 4 月 2 日,剑川解放,张明德迎来了人生的新起点。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创作并演唱了本子曲《四二起义》,用歌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他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开始积极根据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进行创作演唱,成为了一名宣传党的政策、传递正能量的文艺战士。

1954 年,张明德被聘为县文化馆文艺宣传员,1956 年,又被聘为专业歌手,正式开启了他在县文化馆的工作生涯。每逢街天,他都会上街演唱,那动人的歌声吸引了无数群众前来围听,常常是人山人海。他的演唱不挑地点、不讲条件、不拘时间,只要有群众,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三弦一拨,尽情演唱。1962 年,他跑遍了全县 35 个公社,演唱达 150 多场,听众超过 5 万余人次,真正做到了将白族音乐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

张明德一生创作了约百篇思想健康、情节生动、语言风趣的本子曲,整理改编传统本子曲 11 篇,还搜集了数百首白族短民歌。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白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他还积极培养青年歌手,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为白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明德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大群众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赞誉。他多次出席省、州文艺汇演,获得了一等奖、创作奖和荣誉奖等多项荣誉。他还被选为剑川县人民代表、大理州政协委员和云南省人民代表,成为了白族人民的骄傲。1960 年,他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期间,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这更是让他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

然而,命运却对张明德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文化大革命” 期间,他被诬为 “牛鬼蛇神”“社会渣滓”“黑线人物”,于 1966 年 10 月 11 日被迫回家,离开了他热爱的民族曲艺舞台。1973 年 12 月 17 日,张明德含恨辞世,结束了他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

1981 年 7 月 11 日,中共剑川县委为张明德作出了恢复政治名誉的决定,为他平反昭雪。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乐作品和艺术精神却永远留在了白族人民的心中。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白族音乐的热爱和执着,他是白族音乐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是当之无愧的白族歌王。

阅读5
分享
下一篇:杨受之
上一篇:李岳嵩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