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瑞(1895—1975),字辑五,白族,云南剑川甸南天马村人,中国现代民俗学与考古学的开拓者,被誉为 “云南考古事业奠基人” 和 “中国俗曲研究第一人”。他一生跨越学术与教育两大领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拓荒精神,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和云南地方文化保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出身贫寒的李家瑞,1920 年毕业于昆明二部师范,后任教于嵩明高等小学。1922 年,他放弃南京东南大学的录取资格,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国文系,师从民俗学先驱刘半农。在北大期间,他以北京图书馆借阅量第一的纪录展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大学三年级时,云南地方政府突然停发省外学生公费,幸得刘半农介绍家教工作,才得以完成学业。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学术品格。
1928 年北大毕业后,李家瑞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刘半农指导下专注俗文学研究。他与刘半农合编《宋元以来俗字谱》,并参与编纂《中国俗曲总目稿》,系统整理了万余种民间曲本。其代表作《北平俗曲略》(1933 年)将北平俗曲分为说书、戏剧、杂曲、杂耍、徒歌 5 属 62 类,首次对民间曲艺进行科学分类,刘半农评价其为 “中国人研究民间文艺以来第一部有系统的叙述”。1937 年出版的《北平风俗类征》(上下册),更是以 40 万字篇幅梳理北平民俗,成为研究城市民间文化的经典。
抗战爆发后,李家瑞携眷辗转南迁,在昆明继续研究。他原计划编写《北曲方言义证》并修订《北平俗曲略》,但因资料散失和日军空袭,加上 1940 年突发神经衰弱症,两项工作被迫中断,成为学界憾事。1941 年病愈后,他先后执教于大理、丽江、鹤庆等地中学,十年间培养了大批滇西北人才。在此期间,他开始涉足考古领域,自费拍摄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为南诏、大理国文化研究积累珍贵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李家瑞全身心投入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1951 年参与剑川石钟山石窟调查,1955 年主持云南省博物馆大型少数民族文物展览,周恩来、陈毅参观后给予高度肯定。1958 年,63 岁高龄的他亲率考古队抢救剑川海门口遗址,首次揭示云南铜石并用时代文化,撰写的三篇研究论文成为区域考古的里程碑。
在晋宁石寨山滇文化墓发掘中,他主导的四次考古行动(1955-1958 年)出土文物数千件,其中 1956 年第六号墓发现的 “滇王之印” 金印,实证了古滇国的存在,被列为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他撰写的《晋宁石寨山西汉墓出土文物的价值》等论文,系统论证了滇文化的独特性,纠正了文献中关于南诏、大理国纪年的错误,并首次提出云南古代贝币流通理论。
作为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1960 年后主持工作),李家瑞建立文物鉴定体系,推动科研团队建设。他开设云南地方文献讲座,亲自讲授南诏、大理国历史,培养了汪宁生等一批考古人才。在他主导下,博物馆藏品从不足万件增至十万余件,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文化宝库。
“文革” 期间,李家瑞遭受迫害,被迫回乡务农,身心俱损。1972 年虽平反返岗,但已无力完成《云南民族考古学》等规划著作。1975 年,这位为学术奋斗终身的学者在昆明逝世,临终前仍牵挂未竟的研究。
李家瑞的学术生涯横跨民俗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三大领域,他用田野调查与文献互证的方法,开创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的范式;以筚路蓝缕的精神,奠定了云南考古学的基础。正如后人所评:“学史成绝唱,辑五独不群。海门遗址在,功劳千秋存”。他的学术遗产至今仍滋养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