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云南历史的壮阔画卷中,赵宗瀚以其 "宁厚勿薄,宁方勿圆" 的处世之道与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精神追求,书写了一位白族儒臣的典范人生。这位赵藩次子、剑川白族子弟,从滇西小城走出,在清末民初的风云变幻中,将家训传承与时代使命完美融合,成为龙云治滇时期不可或缺的 "智囊" 与 "腹心"。
1889 年,赵宗瀚出生于剑川金华的白族书香世家,祖父赵联元留下的 "宁厚勿薄,宁方勿圆,宁朴勿华,宁拙勿巧;有德则贵,有业则富,有礼则安,有学则雅" 十六字家训,成为他一生奉行的圭臬。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岁的宗瀚随父赵藩入川,开启了系统的儒学教育。赵藩以经史子集悉心教导,更常以诸葛亮《诫子书》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的箴言教诲儿子,为其奠定了 "淡泊立身、实干兴邦" 的人生基调。
这种教育浸润在青年赵宗瀚的成长轨迹中。1907 年,他考入四川政法学堂,系统学习近代宪政知识,1909 年毕业后便投身民国肇建的历史洪流。1912 年任云南督军公署秘书,1913 年通过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出任四川北川县知事。在川任职两年间,他将 "有德则贵" 的家训转化为施政实践,政绩卓著,为日后治滇积累了宝贵经验。
民国七年(1918),赵宗瀚赴粤任交通部简任秘书兼路政司司长,协助父亲赵藩规划西南交通蓝图。在广州期间,他加入著名文学团体 "南社",与柳亚子、章士钊等名士唱和切磋,章士钊曾赠诗 "结识人间赵景仁",赞誉其文人风骨。这段经历既拓展了他的政治视野,也丰富了其文化底蕴。
1929 年,龙云任命赵宗瀚为云南省政府办公厅主任,开启了两人长达十五年的合作篇章。当代历史学家谢本书在《龙云传》中指出,龙云统治云南 "不仅依靠彝族上层集团,还大量使用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有识之士",而赵宗瀚(白族)与周钟岳(白族)等便是其倚重的 "智囊",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挥关键决策作用。十五年间,宗瀚历任省政府秘书长、滇黔绥靖公署少将秘书长、昆明行营中将秘书长等职,始终兼任办公厅主任,成为龙云施政不可或缺的臂膀。
他的才干在关键时刻尤为凸显。1937 年,龙云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半月间云南军政要务全由宗瀚代理,返昆后龙云对其 "未有陨越失职" 的表现深为嘉许。1939 年和 1942 年,面对民政厅、建设厅的两次职位空缺,龙云欲委以厅长之职,均被宗瀚以 "能力单薄" 辞谢,转而推荐贤能,其淡泊名利的品格赢得龙云更深的敬重。
在人才选拔方面,赵宗瀚担任云南行政人员考选委员会委员,与省府四厅厅长共同甄选考核全省县长,为云南吏治清明贡献力量。当龙云移住海源寺灵源别墅时,省府日常事务由宗瀚全权处理,重要公文则驱车请示,这种敬业精神令龙云深受感动。
赵宗瀚素以廉洁奉公、铁面无私著称。滇缅铁路督办曾养甫特聘其为高级顾问,缪云台赴美前更向龙云力荐:"代任云南省纱布配销委员会主委,非宗瀚莫属"。在纱布配销任上,他措施得当、执行坚决,成功稳定棉纱价格,防止垄断操纵,保障了手工织布业原料供应,赢得业界普遍赞誉。
抗战时期,面对日军频繁轰炸昆明的艰难环境,赵宗瀚常夜间秉烛处理机要,通宵达旦。1941 年越南、缅甸沦陷后,云南成为抗日大后方,他的工作量剧增,终因积劳成疾。1944 年立春后,这位始终坚守岗位的白族儒臣卧床不起,经多方诊治无效,于三月十六日在昆明逝世。
龙云对赵宗瀚的离世悲痛万分,不仅派亲信每日慰问求医,更亲临寓所洒泪悼念,并题像赞曰:"腹心久寄,股肱深资,胡为中道,弃我如遗",短短十六字道尽对这位 "左膀右臂" 的倚重与惋惜。赵宗瀚灵柩安葬于昆明西山尾麓七星伴月山,与他热爱的这片土地永远相伴。
虽身居国民党高位,赵宗瀚却对当局弊政多有不满,抗战时期民主倾向日益鲜明。1940 年,杨尚志因在《新华日报》发表抨击文章被捕,宗瀚立即飞书重庆,令长子巽安面见周钟岳营救,终使尚志获释并在其家中暂居。同年,国民党中央密电逮捕进步青年张子斋,宗瀚以 "一介书生" 为由掩护,随即通知张子斋速离昆明并赠路费,使其幸免于难。这些义举彰显了他超越党派的家国情怀。
在文化艺术领域,赵宗瀚同样成就斐然。他景仰诸葛亮家训,将书斋命名为 "淡静宦",公余以书画自娱,题其画册为《消遣法门》。书法承继父业,楷书、行书功底深厚,更工篆隶,昆明圆通山 "远瞩高瞻" 等题刻皆出其手。绘画擅长写意山水与工笔翎毛花卉,兼爱摄影艺术,在乱世中坚守着文人的精神家园。
作为诗人,他承继赵藩诗才,常与周钟岳、赵式铭等唱和,著有《淡静宦诗文抄》《橘农诗文集》《石宝山小志》及多部日记,这些作品既是其心路历程的记录,也是近代云南文化的宝贵遗产。
赵宗瀚的一生,是对 "宁厚勿薄,宁方勿圆" 家训的完美诠释,也是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精神的生动实践。从剑川学子到治滇能臣,从南社诗人到抗日志士,他以文人风骨立世,以实干精神兴滇,以淡泊品格传世,在近代云南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正如龙云题赞所叹,这位 "腹心" 虽中道离去,但其精神遗产如西山明月,永远映照滇云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