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螽象

那墨研创
2025-09-22
来源:那墨研创

赵螽象,字子昌,白族,剑川城南门街人。光绪三十年(1904 年),他参加州童子试,以优异成绩名列第二;然赴府试时,因答卷 “语多不轨” 触怒主考,最终落第。此次经历让他看清旧式科举的局限,转而潜心研读《格物》《名学》《几何原理》等新式典籍。他敏锐洞察到,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病根在于民众愚昧与贫穷,而挽救危局的根本之道,在于发展科学文化、学习外国先进工艺、兴办实业 —— 这一认知,成为他此后半生践行的信念。

1907年,赵螽象在剑川县城设馆授徒,打破私塾沿用百年旧籍的传统,以《最新教科书》为核心教材,开创当地 “新学” 先河。彼时滇西邻近各县尚未兴办新学堂,他的举措堪称滇西新式教育的开创性尝试,虽遭守旧势力非议,却为地方文教革新播下种子。

1909年春,赵螽象考入云南优级选科师范学堂,专攻理化专业。1911年12月,他与十余名同学返乡,积极宣传辛亥革命主张;为破除旧制压迫,众人毅然冲进县衙,烧毁刑具,释放无辜百姓数十人。同年,他以甲等成绩毕业,出任宜良县师范讲习所所长,致力于培养新学师资,因其教学理念先进,深受师生推崇。

四年办学实践中,赵螽象逐渐认识到:“读书救国固属重要,然立宪法、张民权、安定社会,才是国富民强之根本。” 自此,他投身革命洪流,积极参与护国讨袁宣传活动,并奔赴南方革命中心 —— 广州,加入中华革命党。在穗期间,他亲聆孙中山先生宣讲《三民主义》《建国大纲》等革命理论,革命信念愈发坚定。此后,他先后在驻粤滇军朱培德师三十三团任军需,在滇黔赣联军援桂第二路军总指挥部、靖国军第四军军部任秘书长,以文职身份为革命事业奔走。

1922年,赵螽象离开滇军返回昆明,任云南督军公署军咨处军需。1927年2月,胡若愚主持云南省政府工作,因二人曾为同僚,欲委任他为镇南县长。面对仕途邀约,赵螽象直言拒绝:“现在做县官只是杀百姓,无法救百姓,这种官我不会做。” 他宁可退居昆明各校兼课谋生,也不愿违背初心与民为敌。

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赵螽象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极为愤慨,常公开议论国是,宣传救亡图存主张,敢怒敢言,无所避讳。1932年,他任滇黔绥靖公署参谋处处员,性情鲠直的他,即便遇到主席龙云已批示的公文,若认为不合情理,仍敢据理力争。当局深知其秉性正直,亦不与他计较。此间,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主动与他建立联系,向他传递进步思想,帮助他深入了解中共的政治主张,他的思想自此更趋进步。

龙云下台后,代理省主席兼民政厅长李宗黄邀他至省府秘书处任职。赵螽象深知李宗黄在云南 “清党” 期间屠杀革命人士的反动行径,对其极为鄙视,断然拒绝邀请,决意返回剑川家中。回乡后,他嘱托亲友从昆明寄来进步书刊及《新华日报》,始终保持对时事的关注。1946 年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赵螽象闻讯后悲愤交加,不仅痛骂特务暴行,还赋诗悼念这位民主战士。平日里,他常与进步青年畅谈国内外大事,因待人热忱、思想开明,被众人亲切称为 “赵老伯”,深受当地民众尊敬。

1946年初,在剑川县中师生倡议与旅省进步同乡支持下,教育界一致推举赵螽象出任县教育局长。履职后,他广泛倾听各方意见,锐意推进教育革新,着力破除旧教育弊端。1948年初,中共地下党滇西工委派欧根、王以中与他建立联系,此后,全县中小学的人事安排及教育措施,均严格遵照中共地下党的决定执行,为地方培养了大批进步青年。同年9月,全县教育界人士为表彰其贡献,赠予他 “一代师表” 绣金锦旗。

此举引发县长张积厚与地方反动绅士的恐慌。在一次宴席上,张积厚试图劝赵螽象自动辞职,他当即正色驳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我在职无过,焉能辞职,除非下撤职令!” 张积厚无奈,竟于次日晚派常备队包围赵宅,以武力威逼他交出印信,同时派人强占教育局。反动官绅对一位手无寸铁的教育者如此兴师动众,以武力接管教育局,实为剑川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丑闻。

1949年4月,剑川解放。同年10月,赵螽象当选为剑川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11月,国民党保安团进攻剑川解放区,时年64岁的 “赵老伯” 不顾年迈,坚持随部队转移至山区,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忠诚执行党的政策,为巩固解放区政权殚精竭虑。1951年1月,他受邀担任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12月,又任政协丽江专区委员会委员。

1956年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赵螽象先后担任副州长、州政协副主席,并当选为云南省政协第一至四届委员会委员。此时他已年过古稀,却仍坚持上山下乡,深入基层调研,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奔走,用行动诠释着 “老当益壮” 的担当。

1966年,赵螽象从大理州人委会寄信给儿媳舒秉彝,明确指示将家中全部藏书捐赠给剑川县文化馆。这批藏书意义非凡:除少数为祖传木刻版书籍外,绝大多数是他在民国8年至12年(1919-1923年)间,辗转长沙、邵阳、贵阳、桂林、广州、上海等地精心选购的精工铜版线装书。其中,《佩文韵府》全套146册,《昭明文选》《陶渊明集》等均为珍贵版本;此外,还有翁方纲、王文治、翁同和等清代名家的书法作品,以及剑川本地名人陈宗鲁、张玮、欧阳霁、张再谨、何启泰、赵藩等人的诗文、书画真迹。这份捐赠,既是他一生珍视文化的见证,更是他对家乡文教事业的最后贡献。

1975 年 3 月 24 日,赵螽象先生病逝,享年91岁。州、县联合为他举行追悼会,以移风易俗的方式缅怀这位贤达。张子斋先生为他题写挽联,精准概括其一生:“慨当日,几经浊浪滔滔,际遇坎坷,禁不住愤世伤时,大有牢骚憎旧宇;喜暮年,迭听春雷滚滚,老怀快慰,曾记得谈今论昔,全无遗憾爱新天。”

赵螽象先生一生著述颇丰,遗著有《岭南纪事》2卷(记载民国 5 年至 11 年,即1916-1922年间事)、《丁卯记事录》1 卷(记载民国16年,即1927年云南 “二六” 政变经过),另有诗文楹联杂俎3卷,为后人研究近代云南历史与地方文化留下了宝贵资料。他毕生心系地方文教,晚年仍不忘奉献,其高尚气节与家国情怀,至今为后人景仰。

阅读7
分享
下一篇:杨益谦
上一篇:赵宗瀚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