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益谦

那墨研创
2025-09-22
来源:那墨研创

杨益谦(1882~1940),字竹君,自号退庵,是来自云南剑川巩北营头村的白族志士。他的一生,交织着文人的儒雅与武将的刚毅,始终以“公忠为国”为信条,在近代中国的动荡岁月中,书写了一段充满家国情怀的传奇。

寒门学子的初心:家风滋养爱国魂

杨益谦幼时家境贫寒,却在父亲杨瀚新的“庭训”中埋下了勤学向善的种子。父亲离世后,他进城拜入张嘉乐门下求学,始终坚守“刻苦自励,潜心攻读”的准则,不为外界纷扰所动。凭借扎实的学识,他执笔为文时“气盛理畅”,常令同辈赞叹不已。清光绪甲辰年(1904),杨益谦参加童子试,一举考中庠生,随后在府院试中更是拔得头筹,尽显学霸风采。

而真正塑造他人生底色的,是幼年时的一段往事。彼时,他的四叔杨骏新在维西镇北营右哨任职,戍守维西茨开。美国传教士仗势侵占藏胞土地,杨骏新怒而出面干涉,却遭教士怀恨诬陷,含冤入狱近十年。满清官吏“惧洋欺民”的丑陋嘴脸,深深刺痛了年幼的杨益谦,也点燃了他心中的民族自尊心与爱国火种。母亲陈氏深明大义,常对他嘱托“仗剑匡时”“公忠为国”,这份教诲如明灯,让他早早立下了报效国家与社会的壮志。

投笔从戎的抉择:战火中的革命担当

1909年,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二期招生,怀揣报国之志的杨益谦欣然应试,成功考入丙班炮兵科,开启了军事生涯。1911年,云南“重九”起义爆发,他率领亲手训练的炮兵部队,以雷霆之势攻破清军北门武库,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关键基础,初显军事才能。

云南光复后,杨益谦随军出滇,辗转于四川、江西等地,投身革命洪流。1913年,袁世凯背叛革命,时任湖口炮兵营长的他,毅然追随李烈钧在江西湖口举义。起义失利后,他随李烈钧东渡日本,进入士官学校深造,只为积蓄力量再图大业。1914年7月,他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坚定地投身反袁斗争。

1915年,杨益谦随李烈钧等人秘密返滇,与唐继尧等密商讨袁大计。同年12月25日,云南宣布起义,护国战争拉开序幕。袁世凯急派龙觐光为“查办使”率军攻滇,杨益谦以第二军副官长之职,招募新兵奔赴汪甸迎敌。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沉着指挥,新兵们在他的感召下“一以当十”,最终击溃龙觐光部,缴获大量精良武器,其部也被整编为滇军三十三团,转战源潭、江村等地,威名远扬。

文武兼济的担当:从战场到民生的坚守

杨益谦的厉害,不仅在于战场之上,更在于他“息事宁人、为民解忧”的智慧。1917年,广东爆发“香山斗案”,局势一触即发。他奉命前往调解,秉持和平解决的宗旨,深入调查厘清真相,以“喻之以理、宽猛并济”的方式,让双方心悦诚服,成功化解了一场严重的械斗,赢得当地军民的深深敬佩。

同年,张勋复辟,滇、黔、粤、桂各省宣布“护法”,迎接孙中山返粤组建军政府。杨益谦率领三十三团负责码头警卫,布防森严,全力保障了孙中山安全上岸,为军政府的成立与孙中山就任大元帅提供了坚实保障。不久后,段祺瑞唆使龙济光进攻广州,妄图推翻军政府,杨益谦再度领兵出征,以机智顽强的战术猛攻龙军主力,俘获大量俘虏、武器与辎重。1921年,他奉命夹击桂军沈鸿英,敌军听闻他的名号便不战而怯。凭借赫赫战功,他先后升任滇军第二十混成旅旅长、靖国联军第一军总司令、滇黔赣援桂联军第三军军长兼二路总指挥。

1922年10月,唐继尧密令杨益谦任靖国军第四军军长,命其返滇驱逐顾品珍。不愿参与内耗的他陷入两难,恰在此时,李烈钧派朱培德召回其部,他顺势解职回滇探望母亲,尽显“孝”与“义”的平衡。回滇后,唐继尧多次任命他为总司令部参赞、省公署军咨处处长、滇黔绥靖公署中将总参谋长,几经催促,他才复出任职,始终以大局为重。

护疆爱民的赤诚:宁舍官职不舍家国

1935年,缅甸英国殖民者觊觎澜沧县班洪地区(亚洲大型铅锌银矿区),出兵侵占我国领土,当地各族人民奋起反抗。时任云南第二殖边督办的杨益谦得知消息后,立即行动:调拨军火支援,动员思普各县全力相助,最终带领民众击退侵略者,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

然而,英国殖民者却倒打一耙,向南京政府提出“抗议”,索要道歉与赔偿。迫于英帝势力,南京政府竟以“煽起国际争端”为由,将杨益谦撤职查办。面对不公正的处置,他毫无怨言——因为在他心中,守护国土完整远比个人官职重要。这场风波,不仅成为他一生中最光荣的业绩,更让他赢得了全省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任命杨益谦为云南楚大师管区司令。他不顾个人荣辱,忠于职守,积极动员力量支援抗战,为前线输送兵源与物资,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国”的誓言。

桑梓情深的坚守:武将心中的“儒者仁心”

虽身居高位,杨益谦始终“敬恭桑梓”,对家乡的建设倾尽心力。他曾捐银币一千元创办剑川第五小学校,让贫寒子弟有机会读书;与周钟岳各捐大洋五百元续修《剑川县志》,留住地方文化根脉;还热心赞助金龙河沿岸的农田水利与道路建设,改善乡亲们的生产生活。

他酷爱读书,家中藏书颇丰,即便军务繁忙,也常利用闲暇“展卷吟哦”,孜孜不倦。即便一度解职还乡,他也心态平和,一心侍奉母亲,坚守对祖国的赤诚。1939年,大理、保山、丽江、剑川一带遭遇大水与虫灾,粮食减产;1940年,剑川爆发大饥荒,米价飙升至每升半开(云南地方货币)8元,蚕豆每升2.3元,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杨益谦心急如焚,立即电告省政府求援。在他的推动下,省政府不仅核准各地贷放积谷,还从安南(今越南)购得大米,由他派专人押运回剑川平价销售,成功缓解了米荒,乡亲们对此感激不已,四处传颂他的善举。

落幕与铭记:儒将风范永流传

1941年3月5日,因长期戎马倥偬,积劳成疾,杨益谦医治无效,在任上去世,享年59岁。他的遗体被归葬于剑川金华山万松岗,与家乡的山水相伴。

近代著名学者袁嘉谷为他题写挽联:“文而能武,国而忘家,纵横扫荡于数千里之邻省,功赫赫,名威威,仍不失儒生面目。”这短短数语,精准概括了杨益谦的一生——他是能提笔撰文的文人,也是能驰骋疆场的武将;他为了国家舍却小家,征战四方却始终心怀儒雅。这位白族爱国将领,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公忠为国”的真谛,其传奇人生与赤子之心,至今仍在云南大地上流传,成为后人铭记的精神丰碑。

阅读6
分享
下一篇:何云
上一篇:赵螽象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