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华

那墨研创
2025-09-22
来源:那墨研创

在滇西北的苍山洱海间,传颂着一位白族革命者的传奇人生。他从剑川古城的青石板路上走来,用一生践行着 “以天下为己任” 的誓言。这位名叫杨文华(又名沙克)的共产党人,将热血与忠诚镌刻在云岭大地的山河之间,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与担当。

苦难淬炼的革命火种

1925 年,杨文华出生于剑川县金华镇西营盘巷的一个贫寒家庭。父亲双目失明,全家仅靠母亲张福桃种田、卖凉粉艰难度日。童年的他常常目睹母亲天未亮就挑着担子出门,深夜才疲惫而归。有一年旱灾,地里颗粒无收,母亲不得不将家中仅有的半袋粮食分给更饥饿的邻居,自己却带着孩子们煮野菜充饥。这种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现实,在少年杨文华心中种下了对剥削阶级的强烈憎恨。

1941 年,杨文华考入剑川县立初级中学。此时正值 “皖南事变” 后,地下党员张子斋、欧根等人隐蔽回剑川,在学生中传播《新华日报》《大众哲学》等进步书刊。一次秘密读书会结束后,杨文华攥着油印的《论持久战》,在昏暗的油灯下彻夜研读。当他读到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时,不禁热血沸腾,连夜在笔记本上写下:“愿以吾血荐轩辕,换得人间春满园。”

在他的倡议下,“普罗列特利亚少年先锋队”(后更名 “金龙读书会”)悄然成立。这些热血青年常常深夜聚集在西营盘巷的老宅里,用油纸包裹着手电筒,低声传阅革命文献。有一次,杨文华在给同志们讲解《共产党宣言》时,激动地说:“我们白族的祖先能在茶马古道上创造辉煌,今天我们也要用双手砸碎旧世界的枷锁!”

隐蔽战线的智勇战士

1948 年,杨文华在开远木棉示范农场担任技术员,以此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他经常背着装有木棉样本的帆布包,穿梭于滇南的崇山峻岭间,秘密传递情报。有一次,他在蒙自火车站遭遇国民党特务盘查,机智地将藏有密信的竹筒塞进装满木棉籽的麻袋,从容应对道:“长官,这是改良棉种,支援边疆建设的。” 特务们看着满袋的棉籽,不屑地挥挥手让他离开。

同年 12 月,云南起义后,国民党二十六军溃退至开远。其山炮营营长在绝境中萌生起义念头,却又顾虑重重。杨文华临危受命,化装成商人潜入敌营。在硝烟未散的阵地上,他面对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士兵,大义凛然地说:“蒋介石大势已去,你们难道要为他陪葬?看看这些炮火下的村庄,哪一家没有妻儿老小?” 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谈判,他晓以大义、动之以情,最终说服山炮营全体官兵起义,为开远和平解放立下奇功。

雪域高原的筑路先锋

1956 年,杨文华肩负起修建滇藏公路中甸至香城段的重任。在海拔 4292 米的白茫雪山垭口,他与民工们同吃同住,睡在透风的帐篷里,喝着夹杂冰雪的泥水。施工中,他总是冲在最危险的地方。有一次,山体突然滑坡,一块巨石从他头顶呼啸而过,在他脚边砸出一个深坑。警卫员吓得脸色惨白,他却拍拍身上的泥土,笑着说:“阎王爷嫌我路还没修完,不收!”

在修筑虎跳峡路段时,物资极度匮乏。杨文华带领大家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凿隧道,许多民工因高原反应和过度劳累倒下。他将自己的药品和口粮分给大家,自己却因长期营养不良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妻子赵木英寄来的营养品,他转手就送给了病号。工友们心疼地说:“杨局长,您可不能倒下啊!” 他却指着远处的雪山说:“比起当年长征的红军,这点苦算什么?”

铁骨铮铮的忠诚卫士

“文革” 期间,杨文华遭受残酷迫害。造反派将他关押在潮湿的牛棚里,用皮带抽打逼他 “交代问题”。有一次,他被打得遍体鳞伤,腰椎严重受损,但仍坚贞不屈。当造反派逼他诬陷战友时,他怒目圆睁:“要我昧着良心说话,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在被批斗的间隙,他偷偷用瓦片在墙上刻下文天祥的《正气歌》,以此激励自己和难友。

1975 年,组织落实政策时,发现他的腰椎已严重变形,鉴定为六级伤残,应享受特殊补助。但他坚决拒绝:“还有比我更困难的同志,这些补助留给他们吧。” 得知单位保卫干部家乡遭受洪灾后,他悄悄将三个月的工资寄到了灾区。当保卫干部找到他致谢时,他摆摆手说:“咱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

1981 年,杨文华调任省农垦总局政治部主任。此时他已身患重病,双脚肿胀得连鞋子都穿不上。但他仍坚持拄着拐杖上班,每天清晨第一个到办公室,晚上最后一个离开。有一次,他在会议室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醒来后,他第一句话就是问:“橡胶种植计划落实得怎么样了?”

同年 10 月,当他在病历上看到 “肺癌晚期” 的诊断时,反而安慰哭泣的家人:“医生的话要听,但也不能全信。我还要去北京开全国农垦工作会议呢。” 他瞒着爱人赵木英,强忍病痛写下最后一份工作报告。在给妻子的信中,他写道:“我的病好多了,天天上班,9 月份将赴京开会。你安心出差,家里一切安好。”

1982 年 5 月,弥留之际的杨文华仍惦记着边疆的建设。当战友来看望他时,他用微弱的声音说:“滇藏公路…… 要养护好…… 橡胶林…… 要多施肥……” 最终,他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眷恋,永远闭上了眼睛。

杨文华的一生,是白族儿女追求真理的缩影,是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典范。他用生命在苍山洱海间书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史诗,正如他生前最爱吟诵的那首白族民谣:“苍山顶上雪不化,洱海水长流不息。革命者的热血啊,永远染红祖国的大地。”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阅读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