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川的苍洱之间,白族人民世代传承着 "家不避贫富,人不分贵贱,皆以求学进取为尚" 的文化基因。1924 年,这片文风鼎盛的土地孕育了一位后来影响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先驱 —— 杨葆焜。他的一生如剑川古柏般苍劲挺拔,以教育家的深邃、改革者的胆识和赤子的情怀,在教育园地与参政舞台上留下了不朽足迹。
杏坛深耕 育栋培梁
1949 年金秋,刚从华中大学毕业的杨葆焜怀揣教育理想,考入中原大学研究生班深造。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毕业后留校工作的他,亲历了中原大学转为华中师范学院的历史变迁。在这片教育沃土上,他从助教逐步成长为教授,历任教育系教育学研究室主任、教育研究所所长,将毕生精力倾注于教书育人的事业。
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让杨葆焜收获了桃李满天下的硕果。他培养的学生中,许多成为政府部门重要负责人、高等学校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单位业务骨干,他们带着恩师的教诲,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在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期间,杨葆焜尤其关注中青年学者成长,在学术上悉心指导,在工作上鼎力支持,在生活上热情关怀,使一批青年学术骨干迅速成长,研究所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务院、湖北省、武汉市及华中师范大学的奖励,形成了薪火相传的学术梯队。
学科拓荒 理论创新
在教学之外,杨葆焜更以开拓者的姿态深耕教育理论研究。他深知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先后主编《教育学》教材和全国第一部《陶行知全集》,为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献支撑。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之时,杨葆焜以敏锐的学术嗅觉捕捉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深层关联,毅然投身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探索研究。
1980 年,在学科建设几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杨葆焜凭借执着的理论创新精神和出色的组织能力,亲自倡导成立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组建起国内第一支专门从事教育经济研究的队伍。他一方面系统引进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扎根中国实际开展本土化研究,先后主编《教育经济学概论》《教育经济学》等国内第一批教育经济学专著,创办并主持全国唯一的教育经济学专业学术刊物《教育与经济》,为这一新兴学科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学科奠基人,杨葆焜高瞻远瞩地提出:"中国教育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研究教育供给与需求问题,教育社会经济功能问题,教育社会经济价值问题,教育投资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与经济关系问题。" 这一学科定义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将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紧密结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建立专项教育税 ""成立教育银行" 等提案,为我国教育财政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政为民 统战典范
杨葆焜的生命维度远不止于学术殿堂。1949 年 9 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 年 12 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7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人生节点见证了他对进步事业的不懈追求。从民进支部主任到民进武汉市委员会主委、湖北省委员会副主委,再到民进第七、八、九届中央委员,他始终以赤诚之心践行参政党使命。
1983 年至 1996 年,杨葆焜连续当选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 年起历任武汉市第六、七、八届政协副主席。身为人大代表,他深入基层调研,心系群众冷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担任政协领导期间,他开创双月座谈会由民主党派出题的先河,这一创新做法被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列为参政议政 12 经典范例之一。在 1997 年民主党派换届工作中,他模范执行 "政治上顺利交接,组织上新老交替" 原则,圆满完成组织任务,深受民进成员的拥护与爱戴。
情系桑梓 文心永续
虽长期在外工作,但杨葆焜的心中始终萦绕着对 "华山剑水" 的眷恋。1991 年 5 月,得知《剑川县教育志》即将出版,他欣然提笔作序,字里行间满溢着对故土的深情。在序言中,他深情回顾少年求学时光,热情赞颂家乡 "文风之盛,不但表现在一些优秀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更在于它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读书的风气遍及乡野,家不避贫富,人不分贵贱,皆以求学进取为尚,即便村夫野子也能背诵几句唐诗,写上几副对联"。他特别强调:"剑川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有深厚的教育根基,这是剑川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
这份赤子情怀如同种子,深深植根于剑川的教育土壤。如今的剑川,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3.65%,2024 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创历史新高,印证着杨葆焜当年的殷切期望。从石宝山石窟的文化印记到沙溪古镇的茶马遗风,从桑岭古木的年轮到校园里的琅琅书声,剑川的教育文脉在一代代传承中生生不息。
1997 年,杨葆焜走完了他 73 年的人生历程。作为著名教育家、教育经济学家和杰出社会活动家,他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如同他主编的著作般厚重深沉;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无限希冀,恰似剑川山间的清泉般滋养人心。这位从剑川走出的白族之子,用一生诠释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的真谛,其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教育与报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