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峙鑫(1923~1991),云南剑川金华南门忠义巷人,白族,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核科学领域的优秀专家,更是国家核工业初创时期的首批创业者、中国放射性同位素研究与生产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始终与祖国核科技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以严谨的科研态度与坚定的报国信念,在放射化学领域书写了不朽篇章。
早年求索:从滇西学子到革命追随者
苏峙鑫的求学之路,始于故乡剑川金华的小学课堂。1941 年秋,高中毕业后的他,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受聘于剑川县立初级中学,成为一名教师。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家国情怀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发。1943 年,他毅然考入迁至云南喜洲的武昌华中大学化学系,在战火纷飞中追寻科学真理;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随校迁回武昌,继续完成学业,直至 1947 年 7 月顺利毕业。
大学期间,苏峙鑫密切关注国家命运,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毕业不久,面对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局势,他不顾个人安危,冒险渡江奔赴解放区,用行动践行了青年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1949 年 3 月,他正式参加革命工作;同年 5 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 年 6 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的洪流。
投身核业:同位素事业的开拓者
1949 年至 1953 年 10 月,苏峙鑫先后在北平(后为北京)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宣传部、中国科研人事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1953 年 10 月,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 他回到核心科技单位,进入原子能研究所,先后在放射化学研究室、质子直线加速器及其应用研究室任职,从助理研究员逐步成长为课题负责人、副研究员,直至研究室副主任、代理主任。
1957 年,苏峙鑫作为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制备专业组成员,远赴莫斯科,在苏联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机构考察学习。此次出国深造,为他带回了先进的科研理念与技术方法。回国后,他立即投身原子能研究所同位素研究室的组建工作,不仅协助组织科研团队,更亲自主持实验,最终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首批 33 种放射性同位素,彻底结束了中国无法自主生产和供应放射性同位素的历史,为后续核技术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防攻坚:为核武器研制立下汗马功劳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核武器研制进入关键阶段。1962 年至 1965 年,苏峙鑫肩负起核工业部下达的重要国防任务 ——“503” 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他在著名核物理学家肖伦的指导与帮助下,团结全组科研人员,克服设备简陋、资料匮乏等多重困难,日夜奋战在实验室。
最终,团队出色完成任务,成功制备出核武器研究设计所需的居里级钋 - 210a 源,以及用于验证不同类型原子弹临界状态的铀 - 235 裂变谱中子源。这项成果不仅是当时中国放射化学界的重要开创性工作,更直接为中国核武器的成功研制作出关键贡献。1978 年,该项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其后,又作为 “原子弹突破及武器化” 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度斩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拓展应用:从国防科研到民生领域
1965 年至 1981 年,苏峙鑫先后主持原子能研究所放射化学研究室、高能物理研究所应用研究室工作。在此期间,他再次承担起核爆炸参数测定的重要国防任务,多次带队完成核试验样品的精准测定,为国防安全贡献力量,相关成果再度荣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科研管理中,苏峙鑫始终坚持 “倾听群众意见、着眼长远发展”。担任研究室代理主任时,他高瞻远瞩,敏锐察觉到核技术跨界应用的潜力,主动组织团队将研究重心转向环境、材料、土壤、地质、生物等领域,开拓性地推动核技术与放射化学技术的跨界应用。这一决策,为中国活化分析、正电子湮灭技术在 20 世纪 80 年代跻身国际国内先进行列,打下了坚实的技术与人才基础。
1987 年离休前,苏峙鑫仍在为核科技事业奔波。80 年代初,他加入质子直线加速器及其应用研究室,负责利用该设备开展缺中子医用短寿命同位素的研究与应用。他带领团队建成高能物理研究所首个较先进的同位素制备与研究实验室,先后成功研制出碳 - 11、铊 - 201、镓 - 67 等放射性药物制剂。其中,作为重要心肌显像剂的铊 - 201 注射液,完成了 100 例临床试用,为该药物成为国内医务界常规供应产品、填补国内医用放射性药物空白,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苏峙鑫的一生,是中国核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他以严谨的科研精神、坚定的报国信念,在放射化学与核技术应用领域深耕数十年,用一项项开创性成果,践行了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誓言,也为后世科研工作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