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衍荪

那墨研创
2025-09-22
来源:那墨研创

赵衍荪(1922~1993),白族,生于云南剑川金华南门,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语言学家、白族文化研究专家。他的一生,始终与白族语言文字的抢救、研究与传承紧密相连,既满怀爱国热忱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又以严谨治学的态度为民族文化留存宝贵财富,堪称 “白语研究的奠基人” 与 “民族文化的守护者”。

早年熏陶:家学渊源与成长底色

赵衍荪的学术启蒙,始于家庭的浸润。他早年随祖父 —— 近代白族文化名人赵式铭、父亲赵孝誉迁居昆明,长期在长辈膝下聆听教诲。赵式铭作为云南近代文化界的重要人物,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认知与坚守,这种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赵衍荪,为他日后投身民族语文研究埋下了种子。

在教育经历上,赵衍荪的求学之路横跨滇云多地:1937 年后,他先后就读于昆明双塔中学、丽江中学、云南大学附中、大理师范及华中大学,最终于 1948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外语系。求学期间,他已展现出扎实的学识与担当,曾在昆明正业中学、南菁中学兼任教职;毕业后,又任昆华工校英文教师,为日后的语言研究与翻译工作积累了坚实基础。

家国担当:投笔从戎赴国难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赵衍荪毅然放下书本,加入中国远征军,奔赴滇西抗日前线。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他亲历了滇西抗战的艰苦卓绝;随后又远赴印度兰伽,担任中国驻印军翻译,直至抗战胜利。这段军旅生涯,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更让他深刻理解到 “民族” 二字的重量 —— 正是这份对国家与民族的赤诚,成为他日后深耕民族文化研究的精神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赵衍荪积极投身新时代建设:1949 年 5 月,他加入 “中国新民主主义者联盟”,任昆明西北区宣教委员;1950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先后被派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云南团校”“昆明市委工人训练班” 学习,始终以热忱的态度参与社会事业,践行知识分子的责任。

学术深耕:白语研究的开拓者

1956 年,是赵衍荪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 他调任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此将全部精力投入白语研究,开启了长达近 40 年的 “白语守护之路”。

田野调研:扎根民族地区的实践

1957 年起,赵衍荪加入中国科学院民族语言调查组第三工作队,多次深入大理、怒江两州的白族聚居区。他脚踩泥土、深入村寨,与白族群众同吃同住,收集第一手语言资料。正是这份 “扎根田野” 的坚持,为他完成三项核心工作奠定了基础:

明确白语方言区划分,厘清白语内部的语言差异与关联;

深入研究白语系属问题,为白语在汉藏语系中的定位提供关键依据;

参与白族文字方案的设计与修改,并投身白文教师培训、白文试验推广,让 “纸上的文字” 真正走进白族群众的生活。

著作等身:多维度传承民族文化

赵衍荪的学术成果,覆盖白语研究、白族文学、历史发掘与外文翻译多个领域,每一部作品都凝聚着他对民族文化的深情:

白语研究核心著作:他独自或合作撰写了《白语和汉语普通话的比较研究》《白语概况》《白语简志》(与徐琳合著)等经典,其中《白语简志》成为后世研究白语的 “入门必读书”;他还编写《白族文字拼音读本》《白族文字初级拼音读本》,为白文推广提供实用教材,晚年与夫人段淑筠及剑川当地白文工作者合作,完成《白汉词典》初稿,填补了白汉双语工具书的空白。

白族历史与文学发掘:他发表《白族文学漫笔》《白族爱国诗人赵式铭》等文章,梳理白族文学脉络;更重要的是,他率先发掘、整理白族第一代共产党员张伯简的生平事迹,撰写《白族烈士张伯简的日记、书信和著述》《白族的第一代共产党员张伯简同志》等文,让这位革命先驱的精神得以传承;此外,他还搜集整理《赵星海先生诗稿》11 卷,为白族文献留存珍贵资料。

外文翻译与学术沟通:凭借扎实的英语功底,赵衍荪承担了大量口译、笔译工作。他翻译美国语言学家白劳德・劳费尔的《藏语中的借词-附印度支那语言中的词头 A》,为汉藏民族文化交流提供有力佐证;翻译美国学者查尔斯的《南诏与吐蕃的联盟》,引发史学界对南诏历史研究的新关注,搭建起中国民族研究与国际学界的桥梁。

奉献终身: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赵衍荪的一生,是 “勤勉” 与 “坚守” 的写照。他身患重病多年,却始终对白语事业 “从不稍懈”,40 余年如一日深耕不辍。1986 年离休后,他没有停下脚步:依旧笔耕不辍修改文稿,奔波各地指导白文推广,仿佛 “离休” 只是换了一个工作场景。

1993 年 6 月,71 岁的赵衍荪应邀从北京返回昆明,参加 “白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 这是他毕生牵挂的事业,即便身体虚弱,仍坚持全程参与。会议结束后不久,他因心脏病突发,于 7 月 5 日在昆明秋实里逝世,真正做到了 “为白文工作战斗到最后一息”。

品德如兰:学者的人格光辉

赵衍荪的人格魅力,与他的学术成就同样动人。他为人忠厚诚恳,待人谦和,凡有同事、后辈请教,总是倾囊相授;他治学严谨,从不计较名利,即便在学术观点上有分歧,也始终以理服人;他生活简朴,却乐于助人,常常默默帮助有困难的朋友与学生。

他逝世后,昆明秋实里的家中挤满了悼唁者,男女老少无不落泪。86 岁高龄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鲁元先生,因年迈数年未出门,却坚持让人搀扶着前来,涕泪纵横地哭喊:“衍荪是大好人!”—— 这句朴素的评价,正是赵衍荪一生品德的最好注脚。

荣誉与遗产:民族文化的丰碑

赵衍荪的贡献,终获认可与铭记:

1986 年,他被评为 “首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表彰他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1993 年 10 月,国务院特决定向他颁发 “政府特殊津贴”,以表彰其 “为发展祖国社会科学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

同年 12 月,他与徐琳合著的《白语简志》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 1977-1991 年优秀科研成果奖”,成为白语研究领域的标杆性成果。

如今,赵衍荪虽已逝世,但他留下的著作仍是白语研究的核心文献,他参与设计的白族文字仍在传承中发展,他发掘的历史记忆仍在激励着后人。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学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民族文化的 “守灯人”—— 而这盏 “灯”,将永远为白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照亮前路。

阅读1
分享
下一篇:王以中
上一篇:苏峙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