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以独特的身份参与历史进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白族学者张纪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将民主理想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多党合作制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位来自云南剑川的志士,用一生践行着 "教育救国、民主兴邦" 的信念,其 73 年的人生轨迹恰与中国现代民主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
1921 年,张纪域出生于云南剑川一个白族家庭,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孕育了他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抗日战争时期的云南成为大后方,思想启蒙与民族救亡的浪潮激荡,青年张纪域考入云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在这片孕育了西南联大精神的学术沃土上,开始了他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
在学期间,张纪域敏锐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积极投身进步学生运动。他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青年同盟,成为昆明地区青年民主运动的骨干力量,并于同期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在民盟组织中锤炼着民主协商的工作方法。社会学专业的系统训练,为他后来开展群众工作和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他能够将学术理论与社会运动有机结合。1946 年毕业后,张纪域先后担任民盟云南支部执委、昆明中华职教社教员及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研究员,在教育岗位与民主阵营中双线作战,为云南地区的民主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张纪域响应号召,随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投身西南地区的接管与重建工作,成为邓小平同志亲自策划组建的西南服务团教育接管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在百废待兴的局面下,他历任重庆军管会教师学习会大队长,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视导室副主任、师范教育处处长,肩负起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体系的重任。
在西南服务团 "培养革命有用之才" 的办学方针指引下,张纪域主导了大规模的教师集训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能力提升相结合,为西南地区培养了首批新型人民教师。他深入贯彻 "站稳立场、学会思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的指导原则,在师范教育体系建设中融入民主教育理念,为西南地区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他积极参与民盟西南总支部的筹建工作,在政权建设初期就展现出将统一战线工作与文教事业发展相结合的远见卓识。
1954 年 12 月,张纪域调任中央教育部专员,在更高平台上参与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1960 年后,他来到山西工作,先后担任山西省教育学院图书馆副主任、山西省中小学教材编审室成员,并当选为政协山西省委员会委员。这一时期,山西正处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关键阶段,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张纪域始终坚守教育初心。
在山西工作期间,张纪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参与中小学教材的编审工作,致力于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地方教材体系。他借鉴云南多民族教育的经验,在教材编写中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为山西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政协委员,他积极建言献策,在特殊历史时期为保护教育资源、维系教育文脉奔走呼吁,展现出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韧性。这段在晋地的岁月,成为他教育生涯中沉静而坚实的耕耘期。
1979 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张纪域调任民盟中央工作,先后担任办公厅副主任、主任,组织部部长,中央执行局委员等职,在民主党派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凭借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深厚的教育背景,为民盟组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民盟在新时期的规范化发展。
作为民盟中央组织部部长,张纪域十分重视高素质盟员队伍的建设,注重吸收教育、科技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民盟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奠定了组织基础。1991 年,他作为全国政协视察团成员,参与了三峡工程的专题考察,深入库区了解移民安置和教育配套情况,为这一重大工程的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这种将实地调研与政策建议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体现了他一贯坚持的务实作风。
在担任政协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期间,张纪域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讨论,尤其关注教育改革和民族地区发展等议题。他继承和发扬民盟 "奔走国是、关注民生" 的优良传统,在参政议政中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作为民盟第一、二、四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五、六、七届中央常务委员,他亲身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多党合作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1994 年 6 月 15 日,张纪域在北京逝世,终年 73 岁。这位白族志士的一生,跨越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他将民主理想融入教育实践,在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广阔舞台上践行了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从云南的民主火种到西南的教育重建,从晋地的教材编审到民盟中央的组织建设,张纪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爱国、民主、团结、进步" 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生命历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中国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参与国家建设、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动缩影,其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民主与教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