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栋朝(约 1590~1640),字梦苍,乃是白族中的杰出英才,籍贯为剑川县城旧寨巷。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勤勉,在学业上刻苦钻研,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与天赋,于明万历癸丑年(1613)成功考取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开启了他的为官生涯。
初入官场的杨栋朝,凭借着出色的能力与正直的品行,一路稳步前行,最终官至礼部给事中。在任职期间,他始终秉持着为百姓谋福祉、为朝廷尽忠职守的信念,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在朝堂之上逐渐崭露头角,赢得了不少同僚的认可与敬重。
然而,杨栋朝所处的天启年间(约 1621~1627),却是明朝历史上一个极为黑暗混乱的时期。当时,魏忠贤与明熹宗的乳母客氏(被封为 “奉圣夫人”)相互勾结,形成了庞大的阉党势力,他们擅权植党,把控朝政,使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
明熹宗昏庸无能,对朝政之事毫无兴趣,一心沉迷于木工技艺,对魏忠贤与客氏的恶行视而不见,甚至对魏忠贤极为信任,将朝中大权尽数交予他。这使得魏忠贤更加肆无忌惮,专横跋扈到了极点,朝中大小事务皆由他一人决断,顺他者昌,逆他者亡。
天启四年(1624),左都御史杨涟早已对魏忠贤的恶行忍无可忍,他毅然上疏熹宗皇帝,在奏疏中历数魏忠贤的二十四大罪状,恳请熹宗能够严明国法,惩治魏忠贤,以消除朝廷的隐患。可令人失望的是,熹宗早已被客氏的谗言所迷惑,竟将魏忠贤视为 “憨直” 之人,不仅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对他更加重用。
魏忠贤凭借着熹宗的信任,愈发有恃无恐。天启五年(1625),他罗织罪名,大兴冤狱,将杨涟等一众东林党人残忍杀害。此后,朝廷上下陷入了一片恐怖之中,凡是得罪过魏忠贤的人,轻则丢官削职,重则性命难保。官员们人心惶惶,而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却趁机得志,纷纷弹冠相庆,用尽各种阿谀奉承之词向魏忠贤献媚。
天启六年(1626),巡抚浙江签都御史潘池祯为了讨好魏忠贤,竟荒唐地建议为魏忠贤建立生祠。不久之后,监生陆万龄更是变本加厉,请求在太学旁边为魏忠贤修建生祠,并且提出每年要将魏忠贤与孔子一同祭祀。面对这样不合常理的请求,魏忠贤却恬不知耻,堂而皇之地奏请熹宗并获得批准。从此,为魏忠贤建生祠的风气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劳民伤财,导致民不聊生。
就在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众人敢怒不敢言之际,杨栋朝却毫不畏惧,他秉持着心中的正义与忠诚,决定直抒己见,冒死向熹宗皇帝进言。天启六年前后,杨栋朝写下了《首参魏珰疏》,在奏疏中,他以确凿的事实向熹宗阐明了当时朝廷的乱象。
杨栋朝指出,“杨涟事件” 之后,朝中官员的风气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趋膻赴臭者,邀非分之求;耿介忠直者,灰任事之念”,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魏忠贤的专权乱政。他在奏疏中毫不客气地说道,魏忠贤只不过是 “一刑余小人”,“以服役之小节,效有微劳”。按照常理,魏忠贤若 “稍知进畏,邀雨露之涓滴,偷狗马之余年”,就已经是他 “不世之奇遇” 了,早应知足识相,安分守己地度过一生。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魏忠贤“目不识丁,腹饶有剑,寝假而结客氏以固宠,寝假而布爪牙以姿焰”,他与客氏相互勾结,在朝廷内外安插自己的爪牙,使得阉党势力不断壮大,形成了 “阻褫老成,禁闭正直” 的局面。那些阉党成员如同狐群狗党一般,只知道讨好魏忠贤一人,“而不知有主上之天下与祖宗法制”,完全无视皇权与朝廷的规章制度。
除此之外,杨栋朝还在奏疏中列举了大量事实,揭露魏忠贤的贪婪与不法行为。他指出魏忠贤“藉旨以恣盗行,假传造以撄公帑”,甚至在留都(南京)“挟要银伍陆拾万,夤缘之奸党,仗如冰山,钜万之钱金,尽入私囊”。杨栋朝严厉指责魏忠贤使用阴谋诡计,欺骗熹宗皇帝,凭借着皇上对他 “憨直” 的评价作为 “虎皮”,在朝廷之上压制忠良,为所欲为。同时,他还向熹宗进谏,魏忠贤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他如今已经掌握了大权,接下来必然会贪图钱财,而他的真正目的,恐怕是要夺取皇位。
在奏疏的最后,杨栋朝将希望寄托于熹宗皇帝,恳请他务必对魏忠贤的各类罪行“逐一省览,刺下法司,严加堪问”。并且他还在奏疏中表明,“如果情理未真,则诸臣当服妄言之罪”,以此彰显自己的耿耿忠心和敢作敢为的决心。
然而,此时的熹宗皇帝早已被魏忠贤和客氏蒙蔽,根本无力驾驭朝政。杨栋朝的《首参魏珰疏》刚一送达北京,就被魏忠贤截获。魏忠贤看完奏疏后,又恨又怕,恨不得立刻将杨栋朝置于死地。好在何可及等一些正直的官员竭力周旋,杨栋朝才得以幸免一死,但还是被削职为民,遣返回乡。
对于这样的结果,杨栋朝早有思想准备。在回到剑川的那一天,他身着布衣,脚穿草鞋,手里牵着一只山羊,山羊的角上还挂着一束茴香,神态傲然地从东门进入县城。这一举动寓意着“老杨(羊)回乡(茴)”,既表现出他对官场黑暗的不屑,也彰显了他坦然面对贬官结局的豁达心态。
回到家乡剑川后,杨栋朝并没有因为仕途的失意而消沉。他潜心研究学问,将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家乡的子弟,为当地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同时,他还十分关心乡亲们的生活,积极为乡亲们排忧解难。无论是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还是乡亲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只要找到他,他都会尽心尽力地帮忙解决。
尽管身为一介清官,回乡后的生活十分清贫,但杨栋朝却甘之如饴,没有一句怨言。他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深受乡亲父老的敬重与爱戴,成为了当地百姓心中的榜样。
天启七年(1627),明熹宗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也就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早就对魏忠贤等阉党势力的恶行有所耳闻,即位后,他迅速采取行动,打击阉党。很快,魏党事发,魏忠贤被贬至凤阳,在途中因畏惧罪行暴露而自杀身亡,困扰朝廷多年的阉党之祸终于得以平息。
阉党被清除后,崇祯皇帝开始重新启用那些曾经被魏忠贤迫害的正直官员。杨栋朝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忠诚,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赏识,被重新召回朝廷任职。他先后被升迁为光禄寺卿,补任吏科给事,负责掌管太计,巡视九库,管理天下黄册等重要事务。
在重新任职的这些年里,杨栋朝始终坚守初心,忠于职事,廉洁自重。他兢兢业业地处理每一项政务,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始终将朝廷的利益和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无论是掌管财政相关事务,还是负责官员考核等工作,他都做到了公正公平,一丝不苟。
然而,多年的操劳与之前贬官回乡期间的清贫生活,逐渐拖垮了杨栋朝的身体。最终,他在任上积劳成疾,不幸病逝,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朝廷的忠诚与担当。
杨栋朝过世后,家乡的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与品德,在县城南门外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镌刻着:“明忠臣梦苍公之故里,文武官员到此,一切下轿马。” 这短短的几句话,不仅表达了乡人对杨栋朝的崇敬与爱戴之情,也彰显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从此以后,凡是经过这里的文武官员,都会按照石碑上的要求下轿下马,以此表达对这位忠臣的敬意。
除了家乡人民为他立碑纪念外,史书也对杨栋朝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康熙志滇南之略・杨栋朝传》中赞扬他说:“义胆忠肝,秋霜比烈,削籍归里,甘之如饴。与杨(涟)、左(光斗)并传千古,谁曰不宜!” 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杨栋朝的一生,他的忠义肝胆如同秋霜般刚烈,即使被削职归乡也能坦然面对,甘于清贫。将他与杨涟、左光斗等著名的忠臣一同载入史册,流传千古,是当之无愧的。
杨栋朝的一生,是忠诚的一生,是正直的一生,是为朝廷和百姓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黑暗的官场中坚守本心,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即使遭遇挫折也不改变自己的信念。他的事迹与精神,不仅成为了当时人们学习的楷模,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与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