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成

那墨研创
2024-08-20
来源:那墨研创

葱岁月:在教诲中成长的少年

1957 年 9 月,王水成出生于云南省剑川县东岭乡三河村,是一名地道的白族子弟。自幼时起,父母的言传身教与学校老师的悉心教导,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从踏入小学校门到初中毕业,王水成始终在学业上名列前茅,凭借优异的成绩和负责任的态度,连续多年被推选为班上的学习委员。在校园里,他积极向上,先后被学校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和优秀共青团员,在青涩的岁月里,已然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自律与担当。

1975 年,年满 18 岁的王水成心中燃起了保卫祖国、报效国家的炽热信念。为了实现参军的梦想,他先后 3 次向相关部门递交请求,执着的态度与坚定的决心最终打动了所有人,让他如愿穿上军装,于 1975 年 1 月正式入伍,开启了全新的人生篇章。

军营磨砺:从新兵到优秀指挥员的蜕变

进入部队后,在军营的严格培养与系统教育下,王水成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像海绵吸水一般努力学习军事理论与文化知识,在训练场上刻苦锻炼军事技能,进步速度令战友和教官都十分惊叹。无论是政治理论测验、文化知识考核,还是各项军事科目的比拼,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很快就成为了全连公认的“尖子兵”。

在入伍的 5 年时间里,王水成凭借出色的表现,有 4 年被评为全连的军政训练标兵,还被授予 “雷锋式的好战士” 称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军人的使命与担当。1977 年 5 月,经过党组织的严格考察,王水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久后,他又因表现突出被选送到陆军学院学习深造,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让他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1978 年,从陆军学院毕业回到部队后,王水成凭借过硬的素质被提升为排长,从一名优秀的士兵转变为基层指挥员。

成为干部后,王水成始终坚持“严于律己” 的原则。他深知 “其身正,不令而行” 的道理,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自己必然率先垂范。在训练场上,总能看到他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刻苦训练的身影;在日常生活中,他对战士们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无论是战士的思想波动还是生活困难,他都会第一时间察觉并主动帮忙解决。任职时间虽不长,但他用真心与行动赢得了战士们的信任与爱戴,成为了公认的模范干部,还被上级党委评为 “带兵爱兵的优秀基层指挥员”。

战场请战:奔赴前线的坚定决心

1979 年初,中越边境的局势日益恶化,战火一触即发。得知部队即将开赴前线的消息后,王水成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向上级递交了 “请战书”。在请战书中,他用铿锵有力的文字写道:“只要一声令下,我愿带领全排奔赴战场,给来犯之敌应有的惩罚,用生命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 字里行间,满是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与无畏气概。

这份请战书,不仅是王水成对上级的承诺,更是他对自己身为共产党员、身为军人职责的践行。在等待命令的日子里,他一边加紧组织全排战士进行战前训练,提升实战能力;一边耐心做好战士们的思想工作,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让整个排的战斗力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随时准备响应号召,奔赴战火纷飞的前线。

浴血奋战:542 号高地上的殊死坚守

3 月 2 日,战斗的号角正式吹响,王水成所在的连队接到命令,攻打越军前沿核心阵地 ——542 号高地。这座高地的防御极为坚固,驻守着越军一个连的兵力和一个炮兵观察所,不仅修筑了两道环形交叉堑壕和两个 “A” 字形掩蔽部,前沿还布满了防步兵设施,更有两个迫击炮、火炮阵地的纵深炮火支援,以及东南 1 号、西北 4 号高地的交叉火力掩护,堪称易守难攻的 “硬骨头”。

面对如此严密的防御,王水成没有丝毫畏惧。他凭借在军校学到的战术知识和实战经验,迅速制定作战方案,率领二排战士避开敌人的火力密集区,灵活迂回穿插,以最快的速度接近敌阵地左侧。在确认进攻时机成熟后,他一声令下,全排战士如猛虎下山般对敌发起猛攻。经过 20 多分钟的激烈战斗,战士们突破了越军的一道又一道防线,成功攻占了 542 号高地的主峰阵地。

然而,战斗并未就此结束。主峰阵地失守后,越军立即调集了数倍于我方的兵力,对 542 号高地主峰发起轮番疯狂反扑。一时间,炮弹如雨点般落在方圆仅有 70 多米的主峰阵地上,短短时间内,敌人就发射了 210 余发炮弹,企图重新夺回高地的控制权。

此时,王水成接到命令,带领二排五班、六班和二班坚守 542 号高地主峰东南侧 —— 这是敌人反扑的重点方向,也是整个阵地的 “咽喉”。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王水成沉着冷静,一边迅速组织各班抢修被炮火摧毁的工事,一边站在阵地最前沿,高声激励战士们:“同志们!542 号高地是我们用鲜血换来的,绝不能让给敌人!我们一定要守住阵地,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在他的鼓舞下,战士们士气大振,纷纷拿起武器,与敌人展开近战。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的战术,他们在一个小时内就成功打退了越军的 4 次反扑,让敌人的进攻一次次化为泡影。

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誓言

在打退敌人第四次反扑的战斗中,一枚越军炮弹落在了王水成身边,剧烈的爆炸让他的左上臂当场被炸断。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军装,但他强忍剧痛,拒绝下火线,继续留在阵地指挥战斗。当战士们冲过来想要为他包扎伤口时,他用力推开战士,咬着牙说道:“不要管我,守住阵地要紧!我左手断了还有右手,还能指挥!还能战斗!”

话音刚落,他用仅能活动的右手拿起手榴弹,奋力向冲上来的敌人投去。在他的坚持与指挥下,战士们再次凝聚起力量,成功打退了越军的第五次反扑,进一步巩固了阵地。

可敌人的进攻并未停止,很快,第六次反扑又开始了。王水成依旧站在阵地前沿,高声指挥着战士们反击,用行动诠释着“人在阵地在” 的誓言。就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候,不幸再次降临 —— 他的胸部被敌人的炮火击穿,鲜血喷涌而出。王水成缓缓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他壮烈牺牲,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战场上。

精神永存:英雄的荣誉与传承

王水成牺牲后,他的英勇事迹传遍了整个阵地。全排官兵被他的精神所震撼,心中燃起了强烈的斗志,大家同仇敌忾,继续坚守阵地,连续打退了敌人第六、第七、第八次反扑,牢牢守住了 542 号高地。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为我军向敌人纵深推进扫清了障碍,也为掩护大部队胜利回师作出了重大贡献。

战后,为了表彰王水成的英雄事迹,部队党委决定为他追记一等功,军区更是授予他“战士英雄” 的光荣称号。这些荣誉,是对他短暂而光辉一生的最好肯定,也是对他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精神的崇高致敬。

王水成虽然离开了,但他用生命践行的“人在阵地在” 的誓言,他身上那份对祖国的忠诚、对职责的坚守、面对敌人时的无畏,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军人和国人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阅读38
分享
下一篇:张再谨
上一篇:周钟岳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