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月畅:每件黑陶都是独一无二的

又凡
2024-08-20
来源:又凡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猜不着白居易的红泥小火炉有多小,但这个冬天在大理州剑川县甸南镇董月畅家看到的小火炉只有一个拳头大,里面红通通燃着一块冰糖似的固体酒精,上面架一个黑陶小茶罐,老茶炙烤得直冒青烟,茶香四溢,茶趣怡然。

640.webp.jpg

大理剑川黑陶小火炉

像董月畅家这样的小茶罐,上推三十年,大约四五块钱一只,再前推十多年,那是一两角钱一只。今天,一壶、一炉、一圈小杯,外加一个茶洗,480元一套,而且供不应求,是董月畅家所有的黑陶制品中卖得最火的一种。

640.webp (1).jpg

各种陶器

在大理,坛坛罐罐布满人们的生活,小到老人抽烟的烟锅,中到煮肉的汤锅,大到米缸、面缸、水缸,无不与陶器相关,制陶工艺更是密传于各县村落,而又以黑陶最为独特,其乌亮的陶色,与现代人生活的关联度,让人们爱不释手,2015年中国特色商品评选,云南省共有4件获金奖,4件均来自大理,其中就有董月畅系列黑陶作品。

640.webp (2).jpg

640.webp (3).jpg

制陶

董月畅是地道的白族,出生于1963年,自幼和姑父学习黑陶制作工艺,在没有现代器皿的早年,黑陶一度俏卖,然而,随着铁、锑、铜等现代用具的批量出现,以低廉的价格和相较陶制品不易破损的耐用度,数十年内迅速取缔了陶类产品,尤其是较为尊贵的黑陶。

640.webp (4).jpg

陶胚

近年来,由于消费观念的改变,审美情趣的提升,黑陶又逐渐回到人们的生活,董月畅看准市场,在传统黑陶工艺的基础上,在产品的式样、种类方面进行改良,带出很多徒弟,又因为传统产品的销售必须和现代传播渠道相结合,董月畅叫回外出学习木雕刻制的儿子董志明,和自己学习黑陶制作的同时,专攻网络、微博、微信等电商的拓展工作,即便他们远在云南大理一隅,只要有人需要他们的产品,就可以通过网络找到他们,因此,他们的产品也广销到美国、意大利和新加坡等国家。

640.webp (5).jpg

打磨过(右)和未经打磨的陶胚

也正是在他的带动下,近几年,甸南镇几欲消失的黑陶制作又风声水起,有七八家先后清除废弃已久的土窑,生产并研发新的产品,并在镇上以及附近的沙溪、剑阳等古镇开起了门店,比如尚轩黑陶,小店里各式黑陶制品布置得错落有致,路过的生人都想进去看看问问,生意兴隆。

为此,2016年9月,董月畅被评为黑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传承人。

拜访董月畅的时候,他正在后园照料刚入窑的一批黑陶,需要守着加柴火,儿子董志明为我们讲述了黑陶的制作流程。

640.webp (6).jpg

陶土

一是取土,到山上取回粘土、沙土、铁沙、黄土、黑土等原土,陈置风化,等待次年取用;二是分捡,风化一年后的土,经过分捡,按一定比例混合;三是泡浆,将混合好的泥敲碎,泡入水中;四是踩泥,是最关键也是最辛苦的环节,要用脚踩,3至4人踩5天,开始还好,越往后踩泥越粘,脚踩进去很难拔出来,且踩泥都是在每年春节过后,天冷,每天中午1点大太阳时才能工作,踩五六个小时就踩不动了,脚手皲裂是常有的事。

踩好泥,就到第五个环节,堆放,盖上塑料薄膜保湿备用;往下分别是练泥、盘泥条、拉胚、拍制、修制、雕花、打磨、凉干、装窑、烧制和封窑。

没有模具,所有环节都是纯手工完成,加上封窑后两天的渗炭工艺,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炭自然渗入制品,从而成就了黑陶的黑色,每件黑陶不仅因为手工的差别形状独一无二,更因为所占土窑位置,色泽也独一无二。

640.webp (7).jpg

董月畅(右)、董志明父子

“所以父亲常说,黑陶的意义在于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董志明这样总结。

进入董月畅正在照料的后院,只见一大一小两个土窑并排而立,这是将过去的大窑改建成小窑,后来为满足客人急件,又新增一个小窑。大窑一次可以烧400件左右,小窑100件左右,品种也由过去的烟锅、茶罐、菜罐、土锅、豆腐盆、面盆、五隔锅、瓦猫等新增出茶具、烟灰缸、茶坛、花瓶、酒店饰品之类,一些大理客栈开始批量订制黑陶制品。

640.webp (8).jpg

肌理干泡茶壶

值得一提的是肌理干泡茶壶,是所有制品中工艺最为复杂的,壶表看上去布满肌理纹路,一改过去茶罐的烤茶方式,干泡即可,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480元一把,是一整套茶具的价格。

640.webp (9).jpg

双龙花瓶

最近,董月畅家的黑陶双龙花瓶在中拉文化陶瓷交流展中被选中,远赴厄瓜多尔展出3个月,成为甸南小镇黑陶工艺佳话。


阅读1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