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再谨,字悫诚、定生,晚号四香斋居士,1841 年出生于云南省剑川县,是清代一位极具才华的画家。他的一生,虽历经坎坷,却在艺术的道路上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芒。张再谨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张复吉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曾任河北正定县令。然而,命运对他十分残酷,3 岁时,他便失去了父亲,母亲李氏带着年幼的张再谨及胞兄再洛返回剑川老家。李氏知书达理,熟悉唐诗、朱注《四书》,在张再谨兄弟小时候,便对他们悉心教诲,为他们的学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资聪敏的张再谨,入学后受业于尹黻、何完、陈时宪等名师,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他成绩出众,展现出了过人的学习天赋。1856 年,16 岁的张再谨遭遇了人生中的又一重大变故,家中突发火灾,境遇骤变。但这并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更加奋进,在读书求学的道路上愈发努力,积累了深厚的学识,颇具真才实学。同治七至八年(1868-1869)间,安徽歙县人吴其桢任大理迤西(今大理、丽江、永昌一带)兵备道,他独具慧眼,赏识张再谨的才华,聘请其为 “红骈师爷”。这段经历,不仅让张再谨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也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光绪元年(1875),张再谨考取恩科举人,这是他在科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突破。次年(1876),他满怀壮志进京考进士,却未能如愿。但他并未气馁,选择留京办 “书画船”,以卖字画维持生活,同时抽空自修,期望能在来年的科举中取得好成绩。然而,光绪三年(1877),他再次落榜。接连的挫折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方向,于是决定返回家乡,执教于大理西云书院,将自己的学识传授给更多的人。
事实上,张再谨自幼便对绘画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他经常用木炭在地上临摹家藏古典小说绣像,而且见画就学,见物就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绘画方面的天赋逐渐显露,画人物、山水、花鸟都能触笔传神,无所不精。他的绘画风格兼工笔带写意,墨影相宜,在画人物时,尤为注重形象的塑造,特别是 “点睛” 之笔,能让人物栩栩如生;还将书法运笔艺术巧妙地运用到人物衣纹的描绘中,线条粗细得当,深浅相宜,使画面潇洒浪漫,颇有动感。光绪六年(1880),张再谨创作出了经典之作《百蛮图》,这部作品极具特色,集全国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特点于一体,每种民族画一图,每图还配有相应的诗,画中人物神态逼真,饶有风趣,生动地展现了各民族的独特风貌,是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佳作。
光绪十五年(1889),张再谨因病逝世,年仅 48 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创作了上百幅绘画作品。令人惋惜的是,大部分作品在 “文革” 中毁失,如今珍藏在剑川县文化馆的仅有 11 幅。尽管如此,他留下的这些作品依然闪耀着艺术的光辉,除了《百蛮图》,代表作还有《风尘三侠》《豳风图》《南诏中兴史画卷》《地藏寺壁画》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卓越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人研究清代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让我们得以领略这位清代画家的非凡才情。
张再谨的一生,是在困境中不断追求艺术的一生。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成为了中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