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岭村

那墨先森
2025-07-16
来源:游剑川

在剑川东山脚下,剑湖东北角的臂弯里,藏着一座被时光温柔包裹的古村 —— 桑岭。它距县城仅5公里,格渼江穿村而过,清澈得能映出蓝天白云;背后的东山如黛,门前的剑湖似镜,万亩梨园环伺,百年古树掩映,白、回、汉三族世代共居,把这里酿成了剑川最动人的乡愁。

4adebbe7ec26487391b7e59abf37acfc.jpg

沙岭为名,千年聚落

"桑岭" 二字,藏着古村的诞生密码。白语里意为 "一道沙岭",因村后大山中段有一条山体冲刷而成的 "沙舌" 得名 —— 那道中间高、两边低的沙脊,像一条沙龙蜿蜒至剑湖,便成了村落的胎记。

先民们依地形划分家园:上半段 "沙岭" 分南诏里、北诏里,村中央的溪流又将聚落劈为南旧宅、北旧宅;清末时,500多户人家分据上村、下铺子、街坪上(四方街)和甘龙潭,这些地名如活化石,沿用至今。

这里的烟火,已袅袅千年。白族杨、赵两姓是最早的居民,作为唐代以前的白族大姓,从南诏剑川节度使杨干贞到明代土司,家族史与村落史紧密交织,印证着白族在此聚居的千年轨迹。回族马、沙两姓则在700多年前扎根,如今说着白语、穿着白装、住着白族民居,与各族乡亲融成一幅 "你中有我" 的生活画。

89b564aa5c2c4f31ae40b04f77345b79.jpg

古街遗韵,驿路回声

明朝万历至天启年间,桑岭曾是剑川东驿路上最热闹的街市。《康熙剑川州志》记载的 "已亥为集",说的正是这里的繁华 —— 从剑川城延伸而来的官道沿剑湖东岸铺展,桑岭便是往来马帮歇脚的驿站。

如今,村中心的 "街坪上" 仍保留着当年的四方街格局,商铺鳞次栉比,既是村民日常往来的集散地,也是马帮文化的活标本。连接新仁里与桑岭的 "大官路" 上,大青石板被马蹄与足迹磨出深深凹痕,从巷道一直铺进时光深处,仿佛还能听见当年铃铛声与吆喝声交织的回响。

a83291efacdc41f2b28d871bf6b0fbf2.jpg

古木参天,四季成诗

"桑岭古木" 是剑阳八景之一,百余株古树在这里站成了群落——550 年的黄连木、480 年的滇朴、380 年的漆树,还有白族话叫 "七老季" 的黄连木,春披紫红、夏着浓绿、秋染金黄、冬缀丹霞,一年里把四季穿成了彩衣。

最动人的是 "古鲁花"(流苏),清明时节满树白花如堆雪,风过处似流云漫卷,与黄龙潭的碧水相映,引得八方游客驻足。黄龙潭边那棵需三人合抱的 "乃" 树(栓皮栎),树根常年浸在水里,却枝繁叶茂,被村民奉为 "龙潭守护神"。

d8ba5f86857c40dd96c1ccf0089a2024.jpg

万亩梨园是另一种浪漫。三月梨花如雪覆山,六月浓荫蔽日,九月 "甘汁梨" 挂满枝头——这梨甜得纯粹,村民从不设防,任游人摘吃,只笑说 "准吃不准带",把乡愁酿成了舌尖的甘醇。

民族团结,岁月情长

白族本主庙与回族清真寺仅一巷之隔,却守望相助了数百年。清咸丰年间的劫难里,3000 多各族百姓遇难,幸存者将遗骨合葬为 "万人塚",从此 "生死相依" 成了刻在血脉里的约定。

这里有 "掰夫架"(男性结友)、"掰代之"(女性结友)的传统,一旦结为 "老友",便是几代人的往来;回、白、汉通婚的佳话代代传,几十对跨民族夫妻把日子过成了民族团结的活教材。百年 "议事" 制度更是神奇 —— 由各族德高望重的长者组成议事会,小事调解、大事共商,数百年来没出过一起民族冲突,成了云南民族团结的典范。

敬老崇文的风尚更添暖意。回族村民马元夫连续 8 年摆 "敬老宴",四五百位老人欢聚一堂;回族 "一门四代教书",白族 "商学并举",各族在互学互鉴里把日子过成了诗。

96b5fb492a684c2bbbbb637242c852a8.jpg

四季画卷,本色之美

桑岭的美,是纯粹的。

秋季是金色的盛宴:梨园里 "甘汁梨" 黄得透亮,田埂上稻浪翻涌如金;冬春则是蓝的世界,格渼江与剑湖的水蓝得沁心,倒映着白族民居的青瓦白墙;春日梨花漫山的白,夏日古树浓荫的绿,与村民独木舟划出的白痕,共同晕染出黄、蓝、绿、白的原色画卷。

affd416c522a49b99dd81e56143c30a0.jpg

这方水土,藏着剑川最纯净的生态,也藏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团结密码。当古树的影子掠过 "万人塚",当清真寺的邦克声与本主庙的香火相遇,桑岭便在时光里站成了永恒 —— 它是千年古村的活化石,更是各民族心手相牵的精神家园。

图: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剑川瑶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