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东山打歌流行于金华镇庆华村等地,东山峰峦迭障,坡陡涧深,所谓“对面看得见,相逢走半天”,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当地白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与服饰等和坝区差异较大,民族民间艺术独具一格,引人注目。特别是剑川东山白族打歌舞蹈古朴粗犷,带有原始朴素的韵味。为研究白族先民原始生活状况等提供了较为宝贵的资料。
剑川东山打歌又称“达呀撒塞”、“达拉撒塞”。这与打歌时所唱曲调中的衬词“呀撒塞”、“拉撒塞”有关。“打歌”为白语“达勾”音译,它包含的意义较广,指又跳又唱,又指玩耍、游戏、娱乐。
剑川东山打歌是一种富有律动性的群众自娱性舞蹈,一般在节庆日举行。届时,男女老少身穿民族盛装,纷至沓来,歌舞达旦,热闹异常。
跳剑川东山打歌时,一般分为甲、乙两方,各在一边。常用队形有两种:手扣手连成圆圈,逆时针方向绕圈而跳或双手搭扶前舞者之肩连成长串,呈纵队而舞。动律在腿和脚,主要身型特征为前倾后仰。均为全足掌着地,踏实沉重,一步一顿,踏地而歌,节奏显明,便于众人群舞。
打歌时边跳边唱,有时唱创世纪歌、劳动歌,有时则唱情歌。歌词大多数是七字句,全用白语演唱。其曲调结构简练,乐句规整,节奏鲜明,而且唱词原始古朴,内容丰富多样,融诗、歌、舞为一炉,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剑川东山打歌的产生,可能与白族先民的游牧,狩猎有关。白族先民在艰苦的高山游牧生活中,为了抵卸风寒,解除疲劳,即围火歌舞以自娱,就此逐渐形成了“打歌”的舞蹈。其同时向前围聚,然后又后撤,或侧身向前踏步聚拢等,可能就是模拟狩猎时向野兽发起进攻、围捕的动作发展而成的。
近几年,剑川东山打歌还被收入《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精典》、《十二月调》等VCD光盘公开出版。根据其改编创作的白族歌舞《肖拉则》即“好啊好”的意思,曾代表白族参加中国第三届艺术节演出,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了演出实况。尔后,改编为白族集体舞在全州推广获成功。剑川东山打歌还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大理州卷和云南省卷。
剑川东山打歌是白族不可多得的原生态舞蹈,为研究白族先民原始生活状况等提供了较为宝贵的资料。2013年,东山打歌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