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白族纸扎

网络
2024-08-18
来源:网络

剑川白族纸扎又名扎作、扎彩、糊纸、彩糊等,其历史悠久,在白族地区影响深远,最早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以后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及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

纸扎工艺历史悠久,在白族地区影响深远,日常生活中灵堂布置,金童玉女、开路神、摇钱树、金山银山;火把节使用的大小升斗、“娃娃街”玩具和春节“狮舞”、“龙舞”;宗教祭祀活动中龙、马、凤、鹤、四天王等纸扎现在还在民间盛行,其他像结婚用的“鸳鸯灯”,喜得贵子“麒麟灯”,望子健康的“鸭(压)子灯”等纸扎在少数村寨流传。

剑川纸扎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精湛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涵养。其造型生动、技艺不凡,向世人充分展示和证明了白族是一个富于智慧和创造的民族。

剑川纸扎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世代相传、技艺精湛,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

剑川纸扎充分展示了白族和中原文化的交融。剑川白族艺人善于吸收汉族及其它民族的文化精华,为我所用。白族人民制作的纸扎既有篾编类纸扎,又有百花工艺类纸扎。它融剪纸、绘画和裱糊于一体,是一门涉及美术、民俗、宗教等学科的独特民间艺术。

剑川纸扎工艺生存空间的传统文化深厚,丰富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火把节”等的活动内容,为研究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情况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剑川纸扎是文化认同的标识。传统纸扎技艺在中原汉族地区已很少流传,而在边陲白族聚居县剑川长期保留,是炎黄子孙文化认同的标识。

剑川纸扎价值独特。近年来,剑川纸扎备受关注,香港凤凰卫视、深圳商报等新闻媒体都作了介绍,纸扎作品还应邀在国内国外展览。于2011年列入大理州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阅读1
分享
写评论...